1 绪论 | 第1-18页 |
1.1 浅基础地基概述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浅基础地基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 第12-15页 |
1.3.2 浅基础地基沉降的确定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16-18页 |
2 数值分析方法 | 第18-31页 |
2.1 有限元 | 第18-26页 |
2.1.1 有限元的提出和发展 | 第18页 |
2.1.2 有限元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2.1.3 有限元方法主要的基本特点和优越性 | 第19-20页 |
2.1.4 有限元方法使用上的局限性和困难 | 第20页 |
2.1.5 目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20-21页 |
2.1.6 本文有限元程序编制的依据 | 第21-26页 |
2.2 无限元法 | 第26-31页 |
2.2.1 无限元的提出和发展 | 第26-27页 |
2.2.2 一维映射无限元 | 第27-28页 |
2.2.3 三维八节点等参单向无限元 | 第28-31页 |
3 本构模型 | 第31-52页 |
3.1 邓肯一张(Duncan—Chang)模型 | 第31-35页 |
3.2 成都科技大学K—G模型 | 第35-37页 |
3.3 修正剑桥模型 | 第37-42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7页 |
3.3.2 本构方程 | 第37-40页 |
3.3.3 弹塑性矩阵 | 第40-41页 |
3.3.4 弹性常数的确定 | 第41页 |
3.3.5 应力调整 | 第41-42页 |
3.4 殷宗泽双屈服面模型 | 第42-48页 |
3.4.1 模型基本假定 | 第42-43页 |
3.4.2 基本方程 | 第43-44页 |
3.4.3 双屈服面弹塑性矩阵 | 第44-47页 |
3.4.4 应力水平调整 | 第47-48页 |
3.5 Drucker-Prager模型 | 第48-52页 |
3.5.1 本构方程 | 第48-49页 |
3.5.2 弹塑性矩阵 | 第49-51页 |
3.5.3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3.5.4 应力调整 | 第51-52页 |
4 竖向荷载作用下浅基础层状地基的数值分析程序 | 第52-58页 |
4.1 程序说明 | 第52页 |
4.2 程序的特点 | 第52-53页 |
4.3 增量中点刚度法 | 第53-55页 |
4.4 程序主框图 | 第55-56页 |
4.5 主要子程序之间的调用关系示意图 | 第56页 |
4.6 主要子程序简介 | 第56-58页 |
5 竖向荷载作用下浅基础地基强度和变形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8-85页 |
5.1 均质地基情况 | 第58-67页 |
5.1.1 算例说明 | 第58-59页 |
5.1.2 用本文程序计算分析 | 第59-63页 |
5.1.3 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 | 第63-66页 |
5.1.4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计算 | 第66-67页 |
5.1.5 各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7页 |
5.2 层状地基情况 | 第67-83页 |
5.2.1 算例说明 | 第67-68页 |
5.2.2 用本文程序计算分析 | 第68-76页 |
5.2.3 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 | 第76-80页 |
5.2.4 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计算 | 第80-82页 |
5.2.5 各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3.1 均质地基情况 | 第83页 |
5.3.2 层状地基情况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页 |
6.2 建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