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依据 | 第11页 |
·解决和论述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综述 | 第17-24页 |
·共同富裕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7-18页 |
·国际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背景 | 第18页 |
·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8-20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 第18-19页 |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 第19页 |
·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 第19-20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 | 第20页 |
·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20-23页 |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 第21页 |
·共同富裕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21-22页 |
·共同富裕是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 第22页 |
·共同富裕是从一个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 第22-23页 |
·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依据 | 第23-24页 |
·共同富裕体现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 第23页 |
·共同富裕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 第23页 |
·共同富裕体现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集中体现 | 第24-30页 |
·邓小平理论与共同富裕 | 第24-25页 |
·“先富、后富”理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 第24-25页 |
·打破平均主义,实现非均衡发展 | 第25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同富裕 | 第25-27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 第25-26页 |
·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所有制结构多样化 | 第26-27页 |
·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 | 第27-30页 |
·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 第27页 |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 | 第27-28页 |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富民”、“惠民”政策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对新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的思考 | 第30-47页 |
·创新城乡经济发展体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30-33页 |
·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30-31页 |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 第31-32页 |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 第32-33页 |
·进一步完善区域划分落实制度,缩小地区差距 | 第33-39页 |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和社会事业建设,科学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 | 第34-36页 |
·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 | 第36-37页 |
·改革财政体制,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37-38页 |
·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其自生能力 | 第38-39页 |
·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公平 | 第39-40页 |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 第39页 |
·改革高考录取制度,保证均等的高等教育机会 | 第39-40页 |
·继续发展扩大民办教育,扩充教育资源 | 第40页 |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 | 第40-43页 |
·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 | 第40-41页 |
·确立并实施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41-42页 |
·坚持“提低、限高、扩中”的分配取向 | 第42-43页 |
·创新就业机制,扩大和完善就业 | 第43-45页 |
·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 第43页 |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43-44页 |
·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和结构,扩大就业量 | 第44页 |
·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 第44-45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 第45-47页 |
·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第45页 |
·扩大和巩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 第45-46页 |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的水平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