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第1-19页
ABSTRACT第19-27页
导论第27-71页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第27-40页
 二、研究意义第40-44页
 三、研究状况第44-68页
 四、研究方法第68-69页
 五、本文创新之处第69-71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第71-97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产生的条件第71-83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产生的国际条件第71-77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产生的国内条件第77-83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发展轨迹第83-97页
  (一) 实践形态的发展过程第84-91页
  (二) 理论形态的发展过程第91-93页
  (三) 制度形态的发展过程第93-95页
  (四) 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第95-97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内涵(上):社会存在方式维度第97-144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第97-103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内涵和结构第97-100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功能第100-103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第103-109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结构第104-106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功能第106-109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第109-128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结构第109-125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功能第125-128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第128-135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第128-130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的结构第130-132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的功能第132-135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制度和价值四种形态的内在联系第135-144页
  (一) 实践形态是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基础第135-138页
  (二) 理论形态是实践、制度和价值形态的反映、论证和指引第138-139页
  (三) 制度形态是实践、理论和价值形态的固化和保障第139-141页
  (四) 价值形态是实践、理论和制度形态的精神之魂和精神动力第141-144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内涵(下):社会构成要素维度第144-181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第144-152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结构第144-148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功能第148-152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形态第152-157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态的结构第152-154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态的功能第154-15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第157-165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结构第158-161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功能第161-165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第165-174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结构第165-170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功能第170-174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种形态的内在联系第174-181页
  (一) 经济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第174-175页
  (二) 政治形态引导、规范和保护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健康发展和正确方向第175-176页
  (三) 文化形态能动地反映经济、政治和社会形态,并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第176-178页
  (四) 社会形态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发展的社会条件第178-181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特征第181-207页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第181-183页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第183-189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世界性第183-186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民族性第186-188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第188-189页
 三、原则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第189-193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坚持原则性第189-191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具有开放性第191-193页
 四、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第193-197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第193-195页
  (二) 中国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必然结果第195-196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表现第196-197页
 五、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第197-202页
  (一) 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从理想到现实互相转化的历史第197-199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矛盾及其解决第199-201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第201-202页
 六、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第202-207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合规律性第202-203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合目的性第203-204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第204-207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历史方位第207-237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对经典社会主义形态的继承和发展第207-213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坚持了经典社会主义形态的基本原则第208-211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相对于经典社会主义形态的创新第211-213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和新民主主义形态的联系与区别第213-220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联系第214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相似之处第214-216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实质区别第216-22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形态的超越第220-227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形态的历史联系第221-223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形态的不同第223-227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与民主社会主义形态的本质分野第227-231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和民主社会主义形态的本质差别第228-231页
  (二) 对待民主社会主义形态的态度第231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与当代资本主义形态的本质区别第231-235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与当代资本主义形态的不同第232-234页
  (二)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与当代资本主义形态第234-235页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历史方位第235-237页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当代价值第237-250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当代价值第237-245页
  (一) 引领当代中国前进的旗帜第237-238页
  (二) 证明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第238-240页
  (三) 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第240-243页
  (四) 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第243-245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坚持和发展第245-250页
  (一)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研究第245-247页
  (二)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47-248页
  (三) 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第248-250页
结语第250-256页
参考文献第256-273页
致谢第273-2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75-27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和谐世界”视域下国家利益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