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1 总论 | 第17-39页 |
·古代日本医学与日本本土化 | 第17-19页 |
·中国医学传入日本 | 第17页 |
·中医的日本本土化与腹诊的形成 | 第17-19页 |
·日本腹诊的起源 | 第19-21页 |
·取腹女与僧侣 | 第19页 |
·曲直濑玄朔 | 第19页 |
·竹田定快 | 第19-20页 |
·五云子 | 第20页 |
·松岗意斋 | 第20-21页 |
·梦分斋 | 第21页 |
·多贺法印 | 第21页 |
·汉方"伤寒派"腹诊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34页 |
·伤寒派腹诊的形成 | 第21页 |
·伤寒派腹诊的发展 | 第21-22页 |
·伤寒派腹诊的立论所据 | 第22-29页 |
·论尺诊尺,尺脉相应 | 第23-25页 |
·仲景腹证部位 | 第25-26页 |
·四诊合参,腹诊之据 | 第26-27页 |
·重视腹证之胸胁苦满 | 第27-28页 |
·肾间动气 | 第28-29页 |
·伤寒派腹诊的代表医家与著作 | 第29-34页 |
·后藤艮山与《艮山腹诊图说》 | 第30页 |
·香川修庵与《一本堂行余医言》 | 第30-31页 |
·吉益东洞与《五诊九候图》 | 第31-32页 |
·村井琴山与《邨井琴山先生腹诊之传》 | 第32-33页 |
·濑丘长圭与《诊极图说》 | 第33页 |
·稻叶文礼与《腹证奇览》 | 第33-34页 |
·和久田叔虎与《腹证奇览翼》 | 第34页 |
·汉方医学的衰退与现代汉方医学 | 第34-37页 |
·明治维新与汉方医学的衰退 | 第34页 |
·复兴汉方医学的萌芽 | 第34-37页 |
·《皇汉医学》的中西医学之比较概论 | 第35页 |
·《皇汉医学》的腹证及诊腹法 | 第35-36页 |
·《皇汉医学》的腹诊法之要 | 第36-37页 |
·现代汉方医学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2 腹诊方法 | 第39-49页 |
·腹诊目的 | 第39页 |
·腹诊方法 | 第39-48页 |
·腹诊手法 | 第40-41页 |
·覆手压按法 | 第40页 |
·三指探按法 | 第40页 |
·腹壁振荡法 | 第40页 |
·打诊法 | 第40-41页 |
·腹诊顺序 | 第41-43页 |
·汉方腹诊的腹部名称 | 第41页 |
·《腹证奇览翼》的腹诊顺序 | 第41-42页 |
·现代汉方医学的腹诊顺序 | 第42-43页 |
·腹诊内容 | 第43-48页 |
·观腹形 | 第43页 |
·观脐腹凹陷 | 第43-44页 |
·观膨满 | 第44页 |
·腹部全体 | 第44页 |
·心下部 | 第44页 |
·胃脘部 | 第44页 |
·季肋部 | 第44-45页 |
·按腹力与虚实 | 第45页 |
·察腹直肌的紧张 | 第45-46页 |
·五脏六腑 | 第46页 |
·察虚里 | 第46页 |
·触痞硬与苦满 | 第46页 |
·揣拘急 | 第46页 |
·诊压痛 | 第46-47页 |
·叩振水音 | 第47页 |
·扪动悸 | 第47页 |
·探肿块 | 第47页 |
·辨脐 | 第47-48页 |
·测腹温 | 第48页 |
·视青络 | 第48页 |
·背部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3 汤证与腹证 | 第49-111页 |
·太阳之位 | 第49-55页 |
·桂枝汤证之腹证 | 第49-50页 |
·桂枝加黄芪汤证之腹证 | 第50-51页 |
·桂枝去芍药汤证之腹证 | 第51-52页 |
·桂枝加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52-53页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之腹证 | 第53页 |
·桂枝加葛根汤证之腹证 | 第53页 |
·麻黄汤证之腹证 | 第53页 |
·葛根汤证之腹证 | 第53-54页 |
·小青龙汤证之腹证 | 第54-55页 |
·太阳位方药之一览表 | 第55页 |
·少阳之位 | 第55-80页 |
·小柴胡汤证之腹证 | 第55-58页 |
·大柴胡汤证之腹证 | 第58-59页 |
·大柴胡汤去大黄证之腹证 | 第59页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之腹证 | 第59页 |
·柴胡桂枝汤证之腹证 | 第59-60页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腹证 | 第60-61页 |
·柴胡加芒硝汤证之腹证 | 第61页 |
·四逆散证之腹证 | 第61-62页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腹证 | 第62-63页 |
·半夏泻心汤证之腹证 | 第63页 |
·生姜泻心汤证之腹证 | 第63-64页 |
·甘草泻心汤证之腹证 | 第64页 |
·黄连汤证之腹证 | 第64-65页 |
·大陷胸丸证之腹证 | 第65页 |
·小陷胸汤证之腹证 | 第65-66页 |
·十枣汤证之腹证 | 第66页 |
·木防己汤证之腹证 | 第66-67页 |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之腹证 | 第67页 |
·栀子豉汤证之腹证 | 第67-68页 |
·栀子厚朴汤证之腹证 | 第68页 |
·茵陈蒿汤证之腹证 | 第68页 |
·黄芩汤证之腹证 | 第68-69页 |
·竹叶石膏汤证之腹证 | 第69页 |
·栝楼薤白白酒汤证之腹证 | 第69页 |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之腹证 | 第69页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及橘枳姜汤证之腹证 | 第69-70页 |
·苓桂术甘汤证之腹证 | 第70-71页 |
·五苓散证之腹证 | 第71-72页 |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之腹证 | 第72页 |
·泽泻汤证之腹证 | 第72-73页 |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之腹证 | 第73页 |
·甘遂半夏汤证之腹证 | 第73页 |
·猪苓汤证之腹证 | 第73-74页 |
·奔豚汤证之腹证 | 第74页 |
·越婢汤证之腹证 | 第74页 |
·越婢加术汤证之腹证 | 第74-75页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75页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之腹证 | 第75-76页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腹证 | 第76页 |
·桂枝甘草汤证之腹证 | 第76-77页 |
·炙甘草汤证之腹证 | 第77页 |
·麦门冬汤汤证之腹证 | 第77页 |
·桂枝茯苓丸证之腹证 | 第77-78页 |
·茯苓饮证之腹证 | 第78页 |
·甘麦大枣汤证之腹证 | 第78页 |
·半夏厚朴汤证之腹证 | 第78-79页 |
·少阳位方药之一览表 | 第79-80页 |
·阳明之位 | 第80-88页 |
·大承气汤证之腹证 | 第80-81页 |
·小承气汤证之腹证 | 第81-82页 |
·调胃承气汤证之腹证 | 第82页 |
·厚朴三物汤证之腹证 | 第82-83页 |
·桃核承气汤证之腹证 | 第83-84页 |
·大黄牡丹皮汤证之腹证 | 第84-85页 |
·抵当汤证之腹证 | 第85页 |
·下瘀血汤证之腹证 | 第85-86页 |
·大陷胸汤证之腹证 | 第86页 |
·大黄硝石汤证之腹证 | 第86页 |
·白虎汤证之腹证 | 第86-87页 |
·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腹证 | 第87-88页 |
·阳明位方药之一览表 | 第88页 |
·太阴之位 | 第88-103页 |
·人参汤证之腹证 | 第88-89页 |
·桂枝人参汤证之腹证 | 第89页 |
·桂枝加芍药汤证之腹证 | 第89-90页 |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证之腹证 | 第90-91页 |
·芍药甘草汤证之腹证 | 第91-92页 |
·附子泻心汤证之腹证 | 第92页 |
·小建中汤证之腹证 | 第92-93页 |
·大建中汤证之腹证 | 第93-94页 |
·黄芪建中汤证之腹证 | 第94页 |
·当归建中汤证之腹证 | 第94-95页 |
·旋覆花代赭石汤证之腹证 | 第95页 |
·甘姜苓术汤证之腹证 | 第95-96页 |
·苓桂甘枣汤证之腹证 | 第96-97页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之腹证 | 第97页 |
·厚朴七物汤证之腹证 | 第97页 |
·附子粳米汤证之腹证 | 第97页 |
·大黄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97-98页 |
·吴茱萸汤证之腹证 | 第98页 |
·八味肾气丸证之腹证 | 第98-99页 |
·黄土汤证之腹证 | 第99-100页 |
·大黄甘草汤证之腹证 | 第100页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之腹证 | 第100页 |
·排脓散证之腹证 | 第100页 |
·芎归胶艾汤证之腹证 | 第100-101页 |
·温经汤证之腹证 | 第101页 |
·当归芍药散证之腹证 | 第101-102页 |
·甘草干姜汤证之腹证 | 第102页 |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之腹证 | 第102-103页 |
·太阴位方药之一览表 | 第103页 |
·少阴之位 | 第103-107页 |
·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103-104页 |
·干姜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104页 |
·甘草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104页 |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104-105页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腹证 | 第105页 |
·麻黄细辛甘草汤证之腹证 | 第105页 |
·真武汤证之腹证 | 第105-106页 |
·四逆汤证之腹证 | 第106页 |
·白通汤证之腹证 | 第106页 |
·少阴位方药之一览表 | 第106-107页 |
·厥阴之位 | 第107-108页 |
·当归四逆汤证之腹证 | 第107页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之腹证 | 第107页 |
·逆加人参汤证之腹证 | 第107页 |
·通脉四逆汤证之腹证 | 第107-108页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之腹证 | 第108页 |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之腹证 | 第108页 |
·厥阴位方药之一览表 | 第108页 |
·《金匮要略》之方药 | 第108-110页 |
·乌头桂枝汤证之腹证 | 第108-109页 |
·大黄甘遂汤证之腹证 | 第109页 |
·枳实芍药散证之腹证 | 第109页 |
·土瓜根散证之腹证 | 第109-110页 |
·风引汤证之腹证 | 第110页 |
·甘草蜜粉汤证之腹证 | 第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4 辨腹证 | 第111-153页 |
·平人之腹与病人之腹 | 第111页 |
·辨心下证 | 第111-123页 |
·心下痞 | 第111-112页 |
·心下支结 | 第112页 |
·心下痞硬 | 第112-114页 |
·心下痞硬 | 第112-113页 |
·《腹证奇览翼》诸心下痞硬之辨及人参之说 | 第113-114页 |
·心下痞坚,心下坚满 | 第114-115页 |
·心下石硬 | 第115页 |
·心下软(濡) | 第115页 |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 第115-116页 |
·心下满,心下痞满 | 第116页 |
·心下急 | 第116页 |
·心下痛 | 第116页 |
·心下悸 | 第116-117页 |
·心动悸 | 第117-119页 |
·心动悸 | 第117页 |
·辨动悸 | 第117-118页 |
·《腹证奇览翼》动悸之辨 | 第118-119页 |
·心下支饮 | 第119-120页 |
·《腹证奇览翼》心烦诸证之辨 | 第120-122页 |
·心下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 第122-123页 |
·辨胸部证 | 第123-126页 |
·胸满 | 第123页 |
·胸痹 | 第123页 |
·胸痛,胸痛彻背 | 第123页 |
·胸中懊恼 | 第123页 |
·胸中冷感 | 第123-124页 |
·胸中灼热 | 第124页 |
·气上冲胸 | 第124页 |
·胸欲压物 | 第124页 |
·胸中紧闷 | 第124页 |
·虚里动数 | 第124页 |
·胸部高突 | 第124-125页 |
·胸部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 第125-126页 |
·辨胸胁证 | 第126-130页 |
·胸胁苦满 | 第126-128页 |
·胸胁苦满 | 第126-127页 |
·胸胁苦满与柴胡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胸胁苦满与有关的脏腑 | 第128页 |
·胸胁支满,胸胁满微结 | 第128页 |
·胸胁张满 | 第128页 |
·胁下连胃脘疼痛 | 第128页 |
·胁下及肋间疼痛 | 第128页 |
·胁下连腹疼痛 | 第128-129页 |
·胁下连脐硬满成块 | 第129页 |
·右胁下成块 | 第129页 |
·左胁下成块 | 第129页 |
·季肋麻木疼痛 | 第129页 |
·胸胁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 第129-130页 |
·辨腹部证 | 第130-143页 |
·中脘及脘腹旁动悸 | 第130页 |
·脘腹满痛 | 第130页 |
·脘腹积块 | 第130页 |
·腹力的虚实 | 第130-131页 |
·腹满,大腹硬满 | 第131-132页 |
·全腹膨满 | 第132页 |
·全腹硬痛 | 第132页 |
·腹部冷感 | 第132-133页 |
·腹部灼热 | 第133页 |
·全腹痛块 | 第133页 |
·腹中空痛 | 第133页 |
·左大腹疼痛 | 第133页 |
·右大腹疼痛 | 第133-134页 |
·腹部软弱,腹部塌陷 | 第134页 |
·腹中拘急 | 第134页 |
·腹皮拘急,腹皮挛急,腹皮拘挛 | 第134-138页 |
·腹皮拘急之意 | 第134-135页 |
·诊腹直肌的方法 | 第135页 |
·全腹直肌的紧张(腹皮拘急) | 第135-136页 |
·全腹直肌的紧张与桂枝汤、芍药的关系 | 第136页 |
·腹直肌上端的紧张(心下急,心下支结) | 第136-137页 |
·腹直肌上端紧张与四逆散关系 | 第137页 |
·腹直肌下端的紧张(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不仁) | 第137-138页 |
·腹直肌紧张状与方药的一览表 | 第138页 |
·里急(蠕动不安) | 第138-139页 |
·腹部痞气(气上冲) | 第139页 |
·腹中雷鸣 | 第139页 |
·腹壁青络怒张 | 第139页 |
·脐部疝肿 | 第139页 |
·腹部皮肤黄鲜 | 第139-140页 |
·脐部压痛 | 第140页 |
·脐旁压痛 | 第140-142页 |
·实证与适应方药 | 第140-141页 |
·虚证与适应方药 | 第141-142页 |
·腹部证候与方药的一览表 | 第142-143页 |
·辨少腹证 | 第143-152页 |
·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急结(癥痼) | 第143-149页 |
·左侧少腹拘急及急结 | 第143-145页 |
·实证 | 第144页 |
·虚证 | 第144-145页 |
·右侧少腹拘急及急结 | 第145页 |
·小腹肿块 | 第145页 |
·少腹肿块 | 第145-146页 |
·《腹证奇览翼》腹中诸块之辨 | 第146-149页 |
·《皇汉医学》瘀血之辨 | 第149页 |
·脐下不仁,小腹不仁 | 第149-150页 |
·小腹满,小腹硬满 | 第150页 |
·少腹硬满 | 第150页 |
·少腹疼痛 | 第150-151页 |
·少腹疝肿 | 第151页 |
·脐下悸 | 第151-152页 |
·少腹证与方药的一览表 | 第152页 |
·小结 | 第152-153页 |
5 关于汉方腹诊的讨论 | 第153-183页 |
·方腹诊与六经病征变化 | 第153-161页 |
·汉方医家的六经变化根据 | 第153-154页 |
·六经病变与汉方腹诊的病位关系 | 第154-155页 |
·六经、病机变化与汉方腹诊 | 第155-160页 |
·表里先后与腹证变化 | 第160-161页 |
·讨论汉方医家常用之方药、腹诊、六经的关系 | 第161-173页 |
·伤寒派腹诊医家重视之胸胁苦满与柴胡剂 | 第161-163页 |
·胸胁苦满与柴胡剂之间关系 | 第161-163页 |
·胸胁苦满的现代研究 | 第163页 |
·伤寒派腹诊医家重视之瘀血 | 第163-165页 |
·瘀血之力药与腹诊关系 | 第163-165页 |
·瘀血的现代研究 | 第165页 |
·阳虚证之方药与腹诊关系 | 第165-168页 |
·建中汤之类与腹诊关系 | 第168-170页 |
·泻心汤类与腹诊关系 | 第170-171页 |
·结胸与方药之间关系 | 第171-172页 |
·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与腹诊 | 第172页 |
·承气汤类与腹诊关系 | 第172-173页 |
·小结 | 第173-174页 |
附件: 方药、腹证、腹力、汉方归属之综合表1~8 | 第174-183页 |
6 结语 | 第183-186页 |
·结论 | 第183-185页 |
·创新点 | 第185页 |
·今后展望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参考图表 | 第194-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个人简历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