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绩效预算的涵义与特征 | 第13-14页 |
(一) 绩效预算的涵义 | 第13页 |
(二) 绩效预算的特征 | 第13-14页 |
四、研究理论工具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理论工具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六、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我国预算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17-20页 |
第一节 建立阶段 | 第17页 |
第二节 集权与分权探索阶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逐步分权阶段 | 第18页 |
第四节 分级分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阶段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法律保障条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制度约束条件 | 第21页 |
第三节 技术支撑条件 | 第21-23页 |
一、绩效指标体系 | 第22页 |
二、信息技术平台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政府预算会计信息支撑条件 | 第23页 |
一、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系统 | 第23页 |
二、政府成本及资产管理系统 | 第23页 |
第五节 公民参与条件 | 第23-24页 |
第六节 问责和监督机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推行绩效预算的困境 | 第25-30页 |
第一节 绩效预算推行缺乏立法保障 | 第25页 |
第二节 绩效预算改革配套制度缺失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绩效预算信息资料支撑力度不够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现行政府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尚待提高 | 第27-28页 |
一、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尚缺 | 第27-28页 |
二、管理层无法借助政府财务报告解除受托责任 | 第28页 |
第五节 缺乏广泛的公民参与 | 第28-29页 |
第六节 预算监督和问责难以到位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绩效预算推行中存在困境的原因 | 第30-36页 |
第一节 《预算法》的修订工作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绩效预算与传统的政治、行政、文化及预算制度等存在制度冲突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政府绩效预算自身特点决定绩效评估存在困难 | 第32-33页 |
一、绩效目标多元化特点 | 第32页 |
二、公共服务成效难以量化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阻碍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 第33-34页 |
第五节 绩效理念和绩效预算氛围尚未形成 | 第34-35页 |
第六节 预算监督和问责机制缺失 | 第35-36页 |
第五章 走出绩效预算困境的对策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构建绩效预算法律支持系统 | 第36-37页 |
一、我国预算法律制度需要结合公共财政体制来进行构筑与实施 | 第36页 |
二、妥善处理预算法修订与当前正在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实践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三、我国预算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在我国预算管理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 | 第37页 |
第二节 构建绩效预算制度支持系统 | 第37-40页 |
一、制定推进绩效预算配套政策措施 | 第38页 |
二、建立绩效预算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38-39页 |
三、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构建绩效预算技术支持系统 | 第40-41页 |
一、构建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二、完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 第41页 |
第四节 构建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体系 | 第41-43页 |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 第41-42页 |
二、强化政府成本管理理念 | 第42-43页 |
三、构建广泛资产管理系统 | 第43页 |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绩效文化氛围 | 第43-45页 |
一、明确规定绩效预算项目的目标并确立绩效标准 | 第44页 |
二、改善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 第44-45页 |
第六节 强化预算监督和问责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资料 | 第47-51页 |
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