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39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国内增发新股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35页 |
·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特征 | 第17-21页 |
·增发股价效应理论综述 | 第21-24页 |
·股权二元结构的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交易操纵理论综述 | 第26-30页 |
·承销商声誉理论综述 | 第30-35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35-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37-39页 |
2 增发新股中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市场均衡 | 第39-66页 |
·研究背景 | 第39-40页 |
·基本模型 | 第40-44页 |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数学模型 | 第41-44页 |
·市场均衡分析 | 第44-50页 |
·增发市场的局部均衡 | 第44-48页 |
·增发市场的一般均衡 | 第48-49页 |
·两个市场的动态均衡 | 第49页 |
·流通股东投资分析 | 第49-50页 |
·多期动态性分析 | 第50-58页 |
·简单多期增发 | 第51-54页 |
·基于时间价值的多期增发 | 第54-58页 |
·中国股权二元结构上市公司的增发抑价程度实证 | 第58-64页 |
·实证研究假设 | 第58-60页 |
·数据的收集整理 | 第60-62页 |
·增发抑价程度实证 | 第62-64页 |
·结论与经济意义 | 第64-66页 |
3 增发新股博弈中承销商的交易操纵行为 | 第66-82页 |
·研究背景 | 第66-67页 |
·基本模型 | 第67-71页 |
·基本假设 | 第67-68页 |
·博弈过程 | 第68-71页 |
·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博弈均衡 | 第71-75页 |
·纯操纵均衡M | 第72-73页 |
·部分操纵均衡PM | 第73-74页 |
·无操纵均衡NM | 第74-75页 |
·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实证研究 | 第75-81页 |
·实证研究假设 | 第75-76页 |
·数据收集整理 | 第76-78页 |
·相关分析 | 第78页 |
·首日交易量实证 | 第78-80页 |
·首日收盘价实证 | 第80-81页 |
·结论与经济意义 | 第81-82页 |
4 增发中基于交易操纵行为的承销商尽职调查 | 第82-99页 |
·研究背景 | 第82-83页 |
·增发新股过程 | 第83-87页 |
·承销商尽职调查决策过程 | 第84-85页 |
·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博弈 | 第85-87页 |
·承销商尽职调查决策 | 第87-91页 |
·尽职调查单次决策 | 第87-88页 |
·尽职调查重复决策 | 第88-91页 |
·承销商声誉与增发新股业绩关系实证 | 第91-97页 |
·研究设计 | 第91-94页 |
·数据来源 | 第94-95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95页 |
·实证结果 | 第95-97页 |
·结论与经济意义 | 第97-9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政策建议 | 第100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附录 | 第109-114页 |
附录A.沪深A 股增发新股抑价程度年度回归分析(1998-2004) | 第109-111页 |
附录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