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引言第13-16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世界眼光和中国问题第16-26页
 一、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界定第16-17页
 二、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世界性趋势第17-20页
 三、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中国问题第20-23页
 四、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意义第23-24页
 五、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中国路径第24-26页
第二章 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理论根基第26-42页
 一、和谐论第26-28页
  (一) 和谐论概述第26-27页
  (二) 和谐论在刑事审判程序分流中的运用第27-28页
 二、正义论第28-31页
  (一) 正义论概述第28-29页
  (二) 正义论在刑事审判程序分流中的贯彻第29-31页
 三、效率论第31-38页
  (一) 效率论概述第31-36页
  (二) 效率论在刑事审判程序分流中的运用第36-38页
 四、宽严相济原则第38-42页
  (一) 宽严相济原则概述第38-40页
  (二) 宽严相济原则在刑事审判程序分流中的贯彻第40-42页
第三章 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的决定程序:庭前审查程序第42-71页
 一、庭前审查程序概述第42-45页
 二、庭前审查程序域外立法例考察第45-59页
  (一) 美国的预审程序第45-47页
  (二) 英国的预审程序第47-49页
  (三) 德国的中间程序第49-50页
  (四) 法国的预审程序第50-53页
  (五) 日本的庭前程序第53-54页
  (六) 意大利的初步庭审程序第54-55页
  (七) 俄罗斯的庭前审查和庭前听证程序第55-56页
  (八) 我国台湾地区的起诉审查制度第56-57页
  (九) 庭前审查程序的比较和启示第57-59页
 三、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回顾与批评第59-64页
  (一) 1996年修法前的庭前审查程序第59-60页
  (二) 1996年修法后的庭前审查程序第60-61页
  (三) 现行庭前审查程序的检讨与批评第61-64页
 四、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64-71页
  (一) 司法实践中的"大立案"审判流程改革第64-65页
  (二) 庭前审查程序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第65页
  (三) 庭前审查程序的完善第65-71页
第四章 处罚令程序第71-84页
 一、处罚令程序的域外立法例考察第71-78页
  (一) 德国的处罚令程序第71-73页
  (二) 法国的轻罪和违警罪简易程序第73-74页
  (三) 日本的简易命令程序第74-75页
  (四) 意大利的处罚令程序第75-76页
  (五) 我国台湾地区的简易程序第76-77页
  (六) 处罚令程序的比较和启示第77-78页
 二、我国设立处罚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78-80页
  (一) 我国增设处罚令制度的必要性第78-80页
  (二) 我国增设处罚令制度的可行性第80页
 三、我国设立处罚令制度的具体构想第80-84页
第五章 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改革研究第84-118页
 一、简易程序概念的厘定第84-85页
 二、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域外立法例考察第85-99页
  (一) 美国的轻微犯罪程序第86-87页
  (二) 英国的简易审判程序第87-88页
  (三) 德国的简易程序第88-89页
  (四) 法国的被告人认罪程序第89-90页
  (五) 日本的即决裁判程序和简易公审程序第90-92页
  (六) 意大利的简易审判程序第92-95页
  (七) 俄罗斯的被告人认罪程序第95-96页
  (八) 我国台湾地区的简式审判程序第96-98页
  (九) 简易程序的比较和启示第98-99页
 三、我国简易程序的回顾与批评第99-108页
  (一) 简易程序的历史沿革第99-101页
  (二) 简易程序的基本现状第101-105页
  (三) 简易程序的检讨与批评第105-108页
 四、我国普通程序简易审的回顾与批评第108-113页
  (一) 普通程序简易审的基本现状第108-110页
  (二) 普通程序简易审与简易程序之比较第110-111页
  (三) 普通程序简易审的争鸣第111-112页
  (四) 普通程序简易审的检讨与批评第112-113页
 五、我国简易程序的重构第113-118页
第六章 刑事和解程序第118-141页
 一、刑事和解程序域外立法例和实务运作考察第118-126页
  (一) 美国的刑事和解程序第119-121页
  (二) 英国的刑事和解程序第121页
  (三) 德国的刑事和解程序第121-122页
  (四) 法国的刑事和解程序第122-124页
  (五) 俄罗斯的刑事和解程序第124页
  (六) 刑事和解程序的比较和启示第124-126页
 二、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生长土壤第126-132页
  (一) 传统的"和合"文化第126-129页
  (二) 现实的利益基础第129-132页
 三、我国设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构想第132-141页
  (一) 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第132-133页
  (二) 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条件第133-135页
  (三) 刑事和解程序的构建第135-141页
第七章 认罪协商程序第141-159页
 一、认罪协商程序的域外立法例和实务运作考察第141-151页
  (一) 美国的辩诉交易程序第141-143页
  (二) 英国的辩诉交易程序第143-145页
  (三) 德国的协商性司法第145-147页
  (四) 意大利的依当事人要求适用刑罚程序第147-149页
  (五) 我国台湾地区的协商程序第149-151页
 二、认罪协商制度的比较法考察第151-154页
  (一) 认罪协商制度的比较分析第151-152页
  (二) 辩诉交易制度在美国的争论第152-154页
  (三) 大陆法系对待认罪协商制度的态度第154页
 三、我国存在认罪协商制度的生长土壤吗第154-159页
  (一) 认罪协商制度在我国的争论第154-156页
  (二) 我国存在认罪协商制度的基础吗第156-157页
  (三) 我国存在认罪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吗第157-159页
结论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研究
下一篇:南平市烟草种植业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