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发光二极管的历史与发展 | 第12-14页 |
·发光二极管的历史回顾 | 第12-13页 |
·白光LED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白光LED实现方案 | 第14-18页 |
·LED的结构 | 第14-15页 |
·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 第16-18页 |
·白光LED用荧光粉 | 第18-19页 |
·稀土红色荧光粉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硫化物体系和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体系 | 第19-20页 |
·钼酸盐、钨酸盐体系红色荧光粉 | 第20页 |
·氮化物体系红光荧光材料 | 第20-21页 |
·其它体系荧光粉 | 第21-22页 |
·掺杂Eu~(3+)钛酸盐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Eu~(3+)的发光特性 | 第22-23页 |
·掺铕钛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热稳定、形貌可控CaTiO_3:Eu~(3+)红光荧光粉及其荧光性能 | 第25-38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合成方法 | 第27页 |
·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管状CaTiO_3:Eu~(3+)荧光粉 | 第28-30页 |
·溶剂对CaTiO_3:Eu~(3+)的影响 | 第30-31页 |
·发光性能 | 第31-32页 |
·Eu~(3+)浓度和不同溶剂的选择对CaTiO_3:Eu~(3+)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内量子效率 | 第34-36页 |
·热稳定性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高热稳定性新型La_2Ti_2O_7:Eu~(3+)红光荧光粉 | 第38-51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合成方法 | 第39-40页 |
·表征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掺杂浓度及烧结温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1-44页 |
·高浓度掺杂La_2Ti_2O_7:Eu~(3+) | 第44-46页 |
·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46-47页 |
·LED的制作 | 第47-49页 |
·热稳定性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La_2Ti_2O_7:Eu~(3+),Sm~(3+)和La_2Ti_2O_7:Eu~(3+),Y~(3+)荧光粉及其荧光性能 | 第51-64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合成方法 | 第52-53页 |
·表征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La_2Ti_2O_7:Eu~(3+),Sm~(3+)荧光粉 | 第53-56页 |
·在La_(1.8-x)Eu_(0.2)Sm_xTi_2O_7中Sm~(3+)和Eu~(3+)间的能量传递 | 第56-60页 |
·La_2Ti_2O_7:Eu~(3+),Y~(3+)荧光粉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硕士期间所撰写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