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宗教生活--红古地区佛教徒信仰的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质性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8页 |
| 二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 三 理论背景 | 第9-20页 |
| (一) 宗教的功能概说 | 第9-10页 |
| 1 利己的功能 | 第9页 |
| 2 宗教的发展和价值功能 | 第9页 |
| 3 宗教的认知功能和个体化功能 | 第9-10页 |
| 4 宗教的社会功能 | 第10页 |
| (二) 宗教意识的发展 | 第10-12页 |
| 1 沃特克拉克宗教意识类型 | 第11页 |
| 2 卡霍和梅多的个人宗教意识发展模式 | 第11-12页 |
| (三) 宗教信仰发展的模式 | 第12-16页 |
| 1 埃里克森与生命周期理论 | 第12-15页 |
| 2 福勒的信仰结构发展模式 | 第15-16页 |
| (四) 佛教知识背景 | 第16-20页 |
| 1 佛教印象 | 第16页 |
| 2 佛教的精神 | 第16页 |
| 3 佛教的理想人格 | 第16-17页 |
| 4 佛教名词浅释 | 第17-20页 |
| 四 研究准备 | 第20-22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二) 研究流程 | 第21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 观察 | 第21页 |
| 2 抽样 | 第21页 |
| 3 访谈 | 第21-22页 |
| (四) 我的双重身份 | 第22页 |
| (五) 我的合作者 | 第22页 |
| 五 现象描述 | 第22-41页 |
| (一) 参与式观察 | 第22-29页 |
| (二) 走访与调查 | 第29-31页 |
| (三) 个案访谈 | 第31-41页 |
| 六 研究结果 | 第41-46页 |
| (一) 佛教徒信仰的发展 | 第41-44页 |
| 1 佛教徒信仰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 2 佛教徒信仰的发展阶段 | 第42-43页 |
| 3 佛教徒信仰发展阶段中的一些特点 | 第43-44页 |
| (二) 佛教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 第44-46页 |
| 1 宗教态度的成熟 | 第44-45页 |
| 2 佛教徒人格的发展 | 第45页 |
| 3 佛教徒心灵的成长 | 第45-46页 |
| (三) 总结 | 第46页 |
| 七 讨论 | 第46-47页 |
| (一) 效度 | 第46页 |
| (二) 概括力 | 第46-47页 |
| (三) 伦理道德 | 第47页 |
| (四) 反思 | 第47页 |
| 八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