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8页 |
·克隆植物及其特性 | 第8-9页 |
·克隆性、克隆生长与克隆植物 | 第8页 |
·克隆基株、克隆分株和克隆片断 | 第8-9页 |
·克隆植物的分布和地位 | 第9-10页 |
·克隆植物生态学及其历史回顾 | 第10-11页 |
·环境异质性 | 第11-12页 |
·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适应对策 | 第12-14页 |
·克隆整合作用 | 第13页 |
·克隆可塑性 | 第13-14页 |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植物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回答的科学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蓬竹克隆构型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可塑性研究 | 第18-28页 |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18页 |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8-19页 |
·小蓬竹群落生境小气候特征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生境条件不同的自然林下小蓬竹间隔子长度 | 第22-23页 |
·生境条件不同的自然林下分枝强度 | 第23-24页 |
·小蓬竹克隆分株的分枝角度 | 第24-26页 |
·小蓬竹地下茎的深度情况 | 第2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小蓬竹克隆构型在人工林与自然林下的可塑性研究 | 第28-33页 |
·摘要 | 第28页 |
·引言 | 第28页 |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人工林与自然林下小蓬竹间隔子长度比较 | 第30页 |
·人工林与自然林下小蓬竹分株数比较 | 第30-31页 |
·两种生境中小蓬竹克隆分株分枝角度 | 第31-3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小蓬竹克隆种群的生物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可塑性 | 第33-41页 |
·摘要 | 第33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不同生境的小蓬竹克隆种群构件现存生物量比较 | 第36-38页 |
·小蓬竹克隆种群各构件的生物量龄级结构 | 第38-39页 |
·随不同分枝级数的增加,地下部分的秆基秆柄生物量比值的可塑性 | 第39-4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小蓬竹生长发育关键期前后热值变化及克隆整合作用 | 第41-49页 |
·摘要 | 第41页 |
·引言 | 第41页 |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41-42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不同构件单位的热值 | 第42-45页 |
·各构件热值在笋期前后变化情况 | 第45页 |
·克隆种群能量现存量 | 第45-4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小蓬竹分布格局与尺度的关系及克隆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研究 | 第49-59页 |
·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50-52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50页 |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小蓬竹种群分布格局与尺度变化 | 第52-54页 |
·小蓬竹克隆种群分布格局与尺度变化 | 第54-55页 |
·小蓬竹克隆种群分布格局动态 | 第55-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64页 |
参与的课题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