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5页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0-11页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与应用第11-14页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第11页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1-12页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2-13页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第13-14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4-23页
     ·层状结构的LiMO_2(M=Co、Ni、Mn)第14-16页
       ·LiCoO_2第14-15页
       ·LiNiO_2第15页
       ·层状结构LiMnO_2第15-16页
     ·橄榄石结构LiFePO_4第16-17页
     ·尖晶石结构LiMn_2O_4第17-23页
       ·LiMn_2O_4的晶体结构第17-18页
       ·Li-Mn-O三元系相图第18页
       ·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第18-19页
       ·Jahn-Teller效应第19页
       ·LiMn_2O_4的容量衰减第19-20页
       ·LiMn_2O_4的制备方法第20-21页
       ·LiMn_2O_4的改性第21-23页
     ·其他正极材料第23页
   ·本课题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高密度锰氧化物的制备第25-30页
   ·实验第25页
     ·硫酸亚铁铵法滴定锰含量第25页
     ·重量测定氧含量第25页
     ·粒度分析第25页
     ·振实密度测定第25页
     ·微观形貌分析第25页
     ·物相分析第25页
   ·高密度锰氧化物的制备第25-29页
     ·第一段氧化条件对锰氧化物物化性能的影响第25-26页
     ·第二段氧化条件对锰氧化物物化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第二段氧化条件对锰氧化物微观形貌的影响第27-29页
   ·高密度锰氧化物的结构第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尖晶石LiMn_2O_4的制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第30-48页
   ·实验第30-31页
     ·尖晶石LiMn_2O_4的制备第30页
     ·热分析第30页
     ·物相分析和点阵参数测定第30页
     ·微观形貌分析第30页
     ·粒径分析第30页
     ·振实密度测定第30-31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1页
   ·热分析第31-32页
   ·锂锰氧化物的结构第32-33页
   ·锂锰氧化物的结构第33-35页
     ·烧结温度对锂锰氧化物结构的影响第33-34页
     ·烧结时间对锂锰氧化物结构的影响第34-35页
   ·锂锰氧化物的微观形貌第35-40页
     ·烧结温度对微观形貌的影响第35-37页
     ·烧结时间对LiMn_2O_4微观形貌的影响第37-38页
     ·配锂量对LiMn_2O_4微观形貌的影响第38-40页
   ·锂锰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第40-46页
     ·烧结温度对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0-43页
     ·烧结时间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配锂量对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的改性研究第48-60页
   ·实验第48页
     ·Li_(1.015)Mn_(2-x)M_xO_4(M=Co、Ni、Ti、Zr)的制备第48页
     ·材料的物化性能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8页
     ·循环伏安实验第48页
   ·掺杂LiMn_2O_4的结构第48-50页
   ·掺杂LiMn_2O_4的微观形貌第50-53页
   ·掺杂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第53-58页
     ·掺杂对LiMn_2O_4的常温循环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掺杂对LiMn_2O_4的高温循环性能的影响第54-56页
     ·掺杂LiMn_2O_4的循环伏安研究第56-58页
   ·掺杂LiMn_2O_4的物理性能第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尖晶石LiMn_2O_4脱/嵌锂动力学研究第60-64页
   ·交流阻抗法测定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原理第60-61页
     ·交换电流密度的测定原理第60页
     ·扩散系数的测定原理第60-61页
   ·实验第61-62页
     ·电极的制备和模拟电池的组装第61页
     ·交流阻抗实验第61页
     ·LiMn_2O_4脱/嵌锂过程等效电路图第61-62页
   ·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交换电流密度第62页
     ·Li~+离子扩散系数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BA-15负载的钴、钌费—托合成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利用Mo/Cu/S簇结构导向设计组装超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