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7页 |
1 棉花黄萎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5-16页 |
2 棉花黄萎病菌 | 第16-21页 |
·种的鉴定 | 第16页 |
·生理型的划分 | 第16-17页 |
·营养亲和群研究 | 第17页 |
·致病力的研究 | 第17-18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8-19页 |
·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9-20页 |
·寄主范围 | 第20页 |
·适宜环境 | 第20-21页 |
3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 第21-24页 |
·寄主与病原菌的识别作用 | 第21页 |
·棉花组织结构抗性 | 第21-22页 |
·棉花的生理生化抗性 | 第22-23页 |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4 棉花抗黄萎病遗传 | 第24-26页 |
5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 | 第26-28页 |
6 植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28-42页 |
·分子标记种类 | 第28-34页 |
·遗传作图 | 第34-36页 |
·植物QTLs检测方法 | 第36-38页 |
·棉花QTLs作图研究进展 | 第38-42页 |
7 绿色荧光蛋白(GFP)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2-46页 |
·GFP随机插入真菌基因组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GFP与目的基因融合在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GFP与基因文库结合用于基因组的研究 | 第45页 |
·GFP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 第45-46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46-47页 |
第二章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 第47-75页 |
1 植物材料与病原菌 | 第47-48页 |
·棉花品种 | 第47-48页 |
·黄萎病菌系 | 第4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抗病性鉴定方法 | 第48-49页 |
·杂交组合配制 | 第49-50页 |
3 数据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50-5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1-71页 |
·陆地棉60182抗黄萎病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1-62页 |
·陆地棉5026抗黄萎病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62-71页 |
5 讨论 | 第71-75页 |
第三章 陆地棉抗黄萎病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 第75-9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9页 |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棉花叶片DNA的提取 | 第76-77页 |
·引物的来源与标记分析 | 第77-78页 |
·数据分析 | 第78-79页 |
·QTLs的命名方法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94页 |
·亲本及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79-80页 |
·图谱的构建 | 第80-83页 |
·QTLs定位分析 | 第83-94页 |
3 讨论 | 第94-97页 |
第四章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化黄萎病菌研究 | 第97-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6页 |
·实验材料 | 第97-100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00-101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1-105页 |
·GFP真菌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105-106页 |
·农杆菌介导黄萎病菌株VD8的遗传转化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9页 |
·GFP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106-109页 |
·荧光检测 | 第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1页 |
全文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