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命论--对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一种解读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9页 |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6-7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7-9页 |
引论 | 第9-11页 |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9页 |
二、道德的生命本体向度 | 第9页 |
三、道德生命的实现 | 第9-11页 |
第一章 生命本质:“道德生命”理念辨析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物质与生命 | 第11-15页 |
1、物质 | 第11-12页 |
2、生命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生命与道德 | 第15-22页 |
1、道德的生命本体向度——生存实践本体论 | 第15-18页 |
2、道德对生命的自觉 | 第18-20页 |
3、道德与群体生命、个体生命 | 第20-21页 |
4、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道德生命的过程:绵延与敞开 | 第22-31页 |
第一节 生命绵延与进化 | 第22-26页 |
1、“意识流” | 第22-23页 |
2、深层自我状态 | 第23-24页 |
3、自由意识性 | 第24页 |
4、连续创新性 | 第24-25页 |
5、意识的无限可能性与发散性 | 第25页 |
6、人的时间性存在:时间效力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道德生命敞开 | 第26-31页 |
1、生命意志的创造过程 | 第26-28页 |
2、克服物质障碍 | 第28页 |
3、内在主体性 | 第28-29页 |
4、动态生成性 | 第29页 |
5、生命的有限与无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道德生命的实现 | 第31-39页 |
第一节 直觉认识 | 第31-32页 |
1、自我意识 | 第31-32页 |
2、祛除遮蔽 | 第32页 |
第二节 生命体验 | 第32-36页 |
1、直觉绵延 | 第32-34页 |
2、体验道德生命 | 第34-36页 |
第三节 设计与创生 | 第36-39页 |
1、自我设计和自我筹划 | 第36-37页 |
2、道德生命的创生 | 第37-39页 |
尾言: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现代价值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