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我国民事送达制度考察 | 第8-11页 |
(一) 1982 年试行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之前的送达制度 | 第8页 |
(二) 1982 年以后至1991 年民事诉讼修改的送达制度 | 第8页 |
(三) 1991年以来的民事送达制度 | 第8-11页 |
二、我国国内民事送达制度实证分析 | 第11-20页 |
(一) 我国民事送达制度运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送达主体混乱、送达责任不明 | 第11页 |
2、直接送达困难 | 第11-12页 |
3、送达程序不规范、甚至不合法 | 第12-14页 |
(二) 国内民事送达制度运行困难的成因分析 | 第14-20页 |
1、送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思考 | 第14-17页 |
2、作为送达主体的法院认识不够、配置不当 | 第17-18页 |
3、现代社会生活对送达制度的制约 | 第18-20页 |
三、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0-27页 |
(一) 英美法国家民事送达制度 | 第20-21页 |
1、美国相关制度的规定 | 第20页 |
2、英国送达制度的规定 | 第20-21页 |
(二) 大陆法国家民事送达制度 | 第21-24页 |
1、德国送达制度介绍 | 第21-22页 |
2、法国送达制度介绍 | 第22-23页 |
3、日本送达制度介绍 | 第23-24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送达制度 | 第24-25页 |
(四) 民事送达制度的比较与评析 | 第25-27页 |
四、完善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思考 | 第27-39页 |
(一) 民事送达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27-30页 |
1、公正与效率兼顾 | 第27-28页 |
2、确保受送达人的程序保障权 | 第28-29页 |
3、诚实信用原则 | 第29-30页 |
(二) 构建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建议 | 第30-39页 |
1、对送达机制和送达人作出明确规定 | 第30-31页 |
2、建立送达地址的书面确认制度,明确当事人在送达工作中的协助义务.. | 第31-32页 |
3、扩大送达地点 | 第32-33页 |
4、扩大签收人、代收义务人范围 | 第33-34页 |
5、明确诉讼代理人拒绝签收的法律后果 | 第34-35页 |
6、建立直接送达与邮寄送达相结合的送达顺位 | 第35页 |
7、完善现有的送达方式 | 第35-37页 |
8、完善推定送达 | 第37-38页 |
9、赋予新型送达方式以法律效力 | 第38-39页 |
五、构建妨碍送达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39-41页 |
(一) 法院送达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追究 | 第39页 |
(二)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妨碍送达的追究机制 | 第39-40页 |
(三) 代收人妨碍送达的追究机制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详细摘要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