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写作意图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18-20页 |
第一章 自由贸易霸权研究的理论路径 | 第20-32页 |
一、理性主义对自由贸易和霸权的研究 | 第20-25页 |
(一) "霸权稳定论"对自由贸易和霸权的研究 | 第20-24页 |
(二) "霸权后合作理论"对自由贸易和霸权问题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二、跨国历史唯物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补充 | 第25-32页 |
(一) "社会历史集团"和考克斯的国家理论 | 第26-27页 |
(二) 考克斯的国家国际化理论和霸权理论 | 第27-29页 |
(三) 考克斯跨国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缺陷 | 第29-32页 |
第二章 1934年体制和自由贸易霸权的社会经济基础 | 第32-42页 |
一、1934年体制 | 第32-34页 |
二、1934年体制的社会经济基础:新政历史集团的形成 | 第34-42页 |
(一) 二十世纪初期的生产关系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兴起 | 第34-38页 |
(二) "新政"同盟的最终确立:劳资集体谈判制度 | 第38-40页 |
(三) 对1934年体制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总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1934年体制的政治制度安排:贸易政策决策权的转移 | 第42-49页 |
一、从国会到总统:贸易决策权的转移 | 第43-44页 |
二、总统的智囊团以及国务院成为贸易领域的主角 | 第44-46页 |
三、国会的贸易监管权和保护主义 | 第46-47页 |
四、考克斯关于制度因素的理论解释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美国政党政治与1934年体制的意识形态内涵 | 第49-53页 |
一、胡佛政府政策的失败和共和党力量的衰退 | 第49-51页 |
二、罗斯福政府:寻求政治平衡的努力 | 第51-53页 |
第五章 1934年体制的历史意义及国际推广 | 第53-58页 |
一、自由贸易理念的推广 | 第54-55页 |
二、效仿34年体制重组西方世界新的社会历史集团 | 第55-56页 |
三、效仿美国行政部门建立行使世界政府作用的国际组织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