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概述 | 第11-14页 |
| ·系列杀人案件的概念 | 第11页 |
| ·系列杀人案件的类型 | 第11-14页 |
| 第三章 系列杀人犯的行为特征和人格特征 | 第14-20页 |
| ·系列杀人犯的行为特征 | 第14-16页 |
| ·极端性 | 第14-15页 |
| ·预谋性 | 第15页 |
| ·相似性 | 第15-16页 |
| ·系列杀人犯的人格特征 | 第16-20页 |
| ·性格内向阴冷、自私 | 第16页 |
| ·报复性强,同情心缺乏 | 第16-17页 |
| ·人格异常、意志薄弱、聪慧 | 第17-18页 |
| ·攻击性强、狂暴性 | 第18-20页 |
| 第四章 系列杀人犯罪的成因 | 第20-24页 |
| ·社会转型诱发的矛盾 | 第20-21页 |
| ·低俗文化渲染与暴力犯罪相互影响 | 第21-22页 |
| ·人际冲突极端发展的产物 | 第22-23页 |
| ·农业、城市社区结构的解体 | 第23-24页 |
| 第五章 系列杀人犯犯罪的预防对策 | 第24-32页 |
| ·消减系列杀人犯罪心理的外部措施 | 第24-27页 |
| ·加强全社会道德价值观建设 | 第24-25页 |
| ·建立健全公平分配体系和保障制度,消除罪犯对社会的敌视心理 | 第25-26页 |
| ·集体是放控系列杀人犯的重要力量 | 第26-27页 |
| ·消减系列杀人犯罪心理的内部措施 | 第27-32页 |
| ·削弱暴力文化,暴力游戏的负面影响 | 第27页 |
| ·一个完整家庭的不可或缺,社会对母亲应该进行必要的扶助 | 第27-28页 |
| ·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的途径,避免消极情绪的激化 | 第28-32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32-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