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模式探析--基于人的行为模式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校园环境行为模式综述 | 第8-11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教育理念的转变 | 第8页 |
| ·校园建设的飞速发展 | 第8页 |
| ·环境行为学的广泛研究 | 第8-9页 |
|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9页 |
| ·研究的范围 | 第9-10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 ·文献分析 | 第10页 |
| ·现场访谈 | 第10页 |
| ·问卷调查研究 | 第10页 |
| ·统计分析 | 第10页 |
| ·跨学科综合研究 | 第10页 |
| ·以点带面研究 | 第10-11页 |
| 2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 ·环境行为学的产生 | 第11页 |
| ·环境行为学的内涵 | 第11-12页 |
|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 ·校园环境行为学的研究 | 第14-17页 |
| ·俄勒冈试验 | 第14-15页 |
| ·校园的认知地图 | 第15页 |
| ·校园人性化空间设计 | 第15-16页 |
| ·校园环境评价研究 | 第16-17页 |
| 3 校园环境行为模式特征 | 第17-23页 |
| ·心理特征及需求 | 第17-19页 |
| ·生理发育特征 | 第17页 |
| ·心理特征及需求 | 第17-19页 |
| ·行为状况调查与分析 | 第19-23页 |
| ·活动类型 | 第19-22页 |
| ·行为特点 | 第22-23页 |
| 4 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23-31页 |
| ·国外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 ·早期封闭式校园空间 | 第23页 |
| ·校园外部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 第23-24页 |
| ·我国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 ·我国校园外部空间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 ·现状特征 | 第28-29页 |
|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巨型化 | 第28页 |
| ·大学校园的城市化 | 第28页 |
| ·大学校园规划的自由化 | 第28页 |
| ·拥有大面积的绿化景观 | 第28-29页 |
| ·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 5 校园外部空间实体特征与行为评析 | 第31-57页 |
| ·外部空间的综述 | 第31-35页 |
| ·外部空间的含义 | 第31-32页 |
| ·外部空间的布局类型及特征 | 第32-35页 |
| ·交通空间 | 第35-45页 |
| ·校园交通网络结构 | 第35-36页 |
| ·步行线路使用情况的调研 | 第36-41页 |
| ·步行路的心理需求 | 第41-44页 |
| ·停车场 | 第44-45页 |
| ·停留空间 | 第45-57页 |
| ·入口区 | 第45-46页 |
| ·教学区 | 第46-49页 |
| ·宿舍区 | 第49-52页 |
| ·教师生活区 | 第52-53页 |
| ·中心广场 | 第53-55页 |
| ·公共绿地 | 第55-57页 |
| 6 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模式语言 | 第57-73页 |
| ·大学入口 | 第57页 |
| ·易识别的校园 | 第57-58页 |
| ·亚文化区 | 第58页 |
| ·珍贵的地方 | 第58-59页 |
| ·自然绿地 | 第59-60页 |
| ·近宅绿地 | 第60-61页 |
| ·僻静区 | 第61页 |
| ·中心广场 | 第61-63页 |
| ·散步场所 | 第63-64页 |
| ·活动中心 | 第64-65页 |
| ·生活区 | 第65页 |
| ·树荫空间 | 第65-66页 |
| ·户外正空间 | 第66页 |
| ·可逗留的边缘空间 | 第66-67页 |
| ·道路空间 | 第67-69页 |
| ·停车场 | 第69-70页 |
| ·自行车道和车架 | 第70页 |
| ·休息与设施 | 第70-71页 |
| ·信息与标识 | 第71-73页 |
| 7 结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附录一 | 第77-79页 |
| 附录二 | 第79-81页 |
| 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 个人简介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