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综述一 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 第14-22页 |
1. 原发性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原发性低血压的定义、症状及流行情况 | 第14-15页 |
·定义 | 第14页 |
·症状 | 第14-15页 |
·流行情况 | 第15页 |
·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第15-16页 |
·全死因死亡率 | 第15页 |
·心脑血管病 | 第15-16页 |
·神经精神疾患 | 第16页 |
2. 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直立性低血压的定义 | 第16-17页 |
·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 | 第17页 |
·直立性低血压的流行情况 | 第17页 |
3. 餐后低血压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餐后低血压的定义 | 第17-18页 |
·餐后低血压的症状 | 第18页 |
·餐后低血压的流行情况 | 第18-19页 |
4.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治疗概况 | 第19-21页 |
·脾胃气虚 | 第19页 |
·心脾两亏 | 第19页 |
·肾气虚弱 | 第19-20页 |
·心阳不振 | 第20页 |
·气阴两虚 | 第20页 |
·肝郁气滞 | 第20-21页 |
·湿困脾胃 | 第21页 |
5. 小结 | 第21-22页 |
综述二 穴位特异性研究进展 | 第22-35页 |
1 经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 第22页 |
2 经穴生物物理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生理状态下腧穴部位的电、磁特性 | 第22-23页 |
·生理状态下腧穴部位的温度、发光强度等变化 | 第23-24页 |
3 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 | 第24-32页 |
·经穴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 第24-27页 |
·经穴位对相应脏腑组织的影响 | 第27-29页 |
·经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物质基础及联系途径 | 第29-32页 |
·经穴对相应脏腑病理变化的特异性反应 | 第32页 |
4 小结 | 第32-35页 |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 | 第32页 |
·腧穴的生物物理特性 | 第32-33页 |
·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 | 第33-35页 |
综述三 水沟、内关、足三里穴的古今研究 | 第35-44页 |
1 水沟穴的古今研究 | 第35-36页 |
·水沟穴的古文献研究 | 第35-36页 |
·穴名解 | 第35页 |
·经脉联系 | 第35页 |
·医家经验 | 第35-36页 |
·水沟穴的现代研究 | 第36页 |
2 内关穴的古今研究 | 第36-39页 |
·内关穴的古文献研究 | 第36-38页 |
·穴名解 | 第37页 |
·经脉联系 | 第37页 |
·医家经验 | 第37-38页 |
·内关穴的现代研究 | 第38-39页 |
3 足三里穴的古今研究 | 第39-44页 |
·足三里穴的古文献研究 | 第39-41页 |
·穴名解 | 第39-40页 |
·经脉联系 | 第40页 |
·医家经验 | 第40-41页 |
·足三里穴的现代研究 | 第41-4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44-76页 |
前言 | 第44-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68页 |
讨论 | 第68-76页 |
1 大鼠低血压模型的制备 | 第68页 |
2 大鼠低血压状态下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的升压效应 | 第68-70页 |
3 大鼠低血压状态下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循环中RAAS系统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 第70-71页 |
4 大鼠低血压状态下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局部组织中RAAS系统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 第71-74页 |
5 小结及展望 | 第74-76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2页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