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引论(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 第13-28页 |
| ·种内竞争与个体生长 | 第14-16页 |
| ·种内竞争 | 第14-15页 |
| ·种内竞争与个体生长 | 第15-16页 |
| ·种间竞争与演替的影响 | 第16-18页 |
| ·种间竞争 | 第16-17页 |
| ·种间竞争对混播草地演替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混播草地演替研究方法的进展 | 第20-23页 |
| ·本研究的背景 | 第23-28页 |
| ·建植人工草地势在必行 | 第23-24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 ·气候条件的复杂性 | 第25-26页 |
|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41页 |
| ·试验区的自然条件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材料与混播组合 | 第29-36页 |
| ·田间设计 | 第36页 |
| ·观测内容 | 第36-37页 |
| ·牧草生物量测定 | 第36-37页 |
| ·植物高度、密度、盖度测定 | 第37页 |
| ·分析方法 | 第37-41页 |
| ·种间相容性对牧草干物质生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1-109页 |
| ·混播群落DM产量及其动态变化与群落稳定性 | 第41-90页 |
| ·刈割组合DM产量的动态变化 | 第41-63页 |
| ·混播组分多样性 | 第63-90页 |
| ·本试验中混播组分多样性有3个梯度 | 第63-90页 |
| ·种群消长动态与群落稳定性 | 第90-93页 |
| ·混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 第93-96页 |
| ·混播组合人工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96-103页 |
| ·混播组合DM的比较和RYT值分析 | 第96-97页 |
| ·混播组合人工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97-99页 |
| ·各混播组合种群消长动态 | 第99-103页 |
| ·混播草地群落时间稳定性 | 第103-105页 |
| ·复杂组合豆禾比动态变化 | 第105-106页 |
| ·种群DM产量与种间竟争力 | 第106-107页 |
| ·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种群与种间竞争力 | 第106页 |
| ·白三叶海弗种群与种间竞争力 | 第106-107页 |
| ·非洲狗尾草纳罗克种群与种间竞争力 | 第107页 |
| ·人工草地群落的动态及稳定性 | 第107-109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9-116页 |
| ·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 第109-111页 |
| ·牧草栽培品种与稳定 | 第111-113页 |
| ·环境因子与稳定 | 第113页 |
| ·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 | 第113-114页 |
| ·混播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 | 第114-116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116-121页 |
| 1. 人工草地的生态环境与栽培品种 | 第116页 |
| 2. 种群DM产量与种间竟争力 | 第116-117页 |
| 3. 人工草地群落的动态及稳定性 | 第117-118页 |
| 4. 混播豆科牧草的固氮 | 第118-119页 |
| 5. 混播组合人工群落稳定性和种群消长分析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