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末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 第14-31页 |
第一节 兴起:由巫婆唱调到倍受民众推崇的文化 | 第14-22页 |
一“萌芽”:盛行的巫风是肥沃的土壤 | 第15-17页 |
二“成长”:土司制度起了催化作用 | 第17-19页 |
三“繁荣”:艺术天赋成就了文化盛景 | 第19-22页 |
第二节 衰落:现代技术文明和传统文化碰撞下的尴尬处境 | 第22-31页 |
一 衰落的表现 | 第23-27页 |
1 传承者:势单力薄 | 第23-26页 |
2 受众:形单影只 | 第26-27页 |
二 原因试析 | 第27-31页 |
1 末伦内在因素的束缚 | 第27-28页 |
2 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 | 第28页 |
3 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 | 第28-29页 |
4 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错误定位 | 第29页 |
5 对原始宗教问题的片面认识 | 第29-30页 |
6 对文化保护的“静态”做法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末伦文化的价值与特色 | 第31-57页 |
第一节 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31-45页 |
一 反映壮族的历史文化 | 第31-39页 |
1 揭示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 第32-33页 |
2 讲述真挚感人的传统爱情 | 第33-34页 |
3 反映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 | 第34-36页 |
4 体现当地的风俗风物 | 第36-37页 |
5 歌颂民族英雄及其英勇事迹 | 第37-38页 |
6 展示社会主义新气象和新面貌 | 第38-39页 |
二 彰显壮族的审美意识 | 第39-41页 |
1 个性鲜明:方刚文化审美意识支配下的文化自保 | 第39-40页 |
2 交流融合:圆柔文化审美意识作用下的文化重构 | 第40-41页 |
三 影响壮族的民间戏剧 | 第41-45页 |
1 末伦是南路壮剧的重要根基 | 第42-44页 |
2 末伦是末伦剧的源头活水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独特的艺术魅力 | 第45-57页 |
一 丰富的句式结构 | 第46-49页 |
1 多彩的句式 | 第46-47页 |
2 多样的结构 | 第47-49页 |
二 巧妙的押韵规律 | 第49-53页 |
1 以腰脚连环韵为主 | 第49-52页 |
2 以尾(脚)韵为辅 | 第52-53页 |
三 精彩的语言运用 | 第53-56页 |
1 比喻:化平淡抽象为生动具体 | 第53-54页 |
2 夸张:引发联想,增强感染力 | 第54-55页 |
3 排比:叙事透辟,增强气势 | 第55-56页 |
四 灵活的节奏旋律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丰富的社会功能 | 第57-63页 |
一 教育和模塑社会个体的“引导牌” | 第58-59页 |
二 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的“教科书” | 第59-60页 |
三 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的“缓解剂” | 第60-61页 |
四 传递信息和沟通心灵的“对话框”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末伦文化产业开发的意义、机遇和优势 | 第63-75页 |
第一节 意义:保文化·振经济·兴旅游·新农村 | 第63-69页 |
一 壮大壮族文化产业,抢救保护末伦文化 | 第63-65页 |
二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 第65-66页 |
三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 | 第66-67页 |
四 建设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第67-69页 |
第二节 机遇:时代潮流和社会情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 第69-72页 |
一 民族文化产业正成为投资西部的热点 | 第69-70页 |
二 靖西的壮族文化日趋倍受社会关注 | 第70-71页 |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 | 第71页 |
四 “右三角”特色经济区的构建 | 第71-72页 |
第三节 优势:文化特性和生存环境铸造了深厚的潜力 | 第72-75页 |
一 文化特性:有利于开拓产业开发的纵向市场 | 第72-73页 |
二 生存环境:有利于壮大产业开发的横向阵营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末伦文化产业开发的规划与运作 | 第75-89页 |
第一节 “一条发展路线” | 第75-78页 |
一 走旅游开发路线顺应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 第75-76页 |
二 走旅游开发路线适应于旅游的文化性与区域性 | 第76-77页 |
三 走旅游开发路线符合于靖西县的实情现况 | 第77-78页 |
第二节 “二大发展战略” | 第78-80页 |
一 举办标志性节庆,实施系列化运作 | 第78-79页 |
二 举办标志性会展,实施日常化运作 | 第79-80页 |
第三节 “三项运作策略” | 第80-82页 |
一 节庆会展品牌化运作策略 | 第81页 |
二 逐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 第81-82页 |
三 建立财务责任制运作机制 | 第82页 |
第四节 “四项开发原则” | 第82-84页 |
一 发挥优势与吸收引进相结合 | 第82-83页 |
二 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 第83页 |
三 奇异性与熟悉性相结合 | 第83-84页 |
四 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结合 | 第84页 |
第五节 “五项基础工作” | 第84-89页 |
一 培养末伦文化传人 | 第85页 |
二 搜集传统末伦曲目 | 第85-86页 |
三 编创末伦新曲目和末伦剧 | 第86-87页 |
四 建立末伦文化知识体系 | 第87页 |
五 开展深入广泛的宣传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2页 |
注释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105页 |
附录一 田野考察主要采访对象详细资料一览表 | 第97-101页 |
附录二 末伦文化节庆系列化运作的总体策划方案 | 第101-102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课题研究情况 | 第102-105页 |
后记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