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4页 |
| 第一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现状 | 第14-21页 |
| ·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 第14-17页 |
| ·“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不偏好“中小企业” | 第14-15页 |
| ·中小企业缺乏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把握,投资行为易出现短视行为 | 第15-16页 |
| ·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 | 第16页 |
| ·中小企业资产的特点决定其难以获得银行授信 | 第16-17页 |
| ·商业银行因素 | 第17-21页 |
| ·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的特点与银行的贷款原则相悖 | 第17-18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安排上不对称,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18-19页 |
| ·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高,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 | 第19页 |
| ·授信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 | 第19-20页 |
| ·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体制转换裂缝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不利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现代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第21-25页 |
| ·融资顺序理论 | 第21页 |
|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2-23页 |
| ·关系型融资理论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美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与启示 | 第25-29页 |
| ·目前美国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授信管理模式 | 第25-28页 |
| ·与企业生命周期相适应的银行服务体系 | 第25页 |
| ·人力资源重新分配和人员培训 | 第25-26页 |
| ·高效服务—产品标准化、审批集中化、信用评分标准化 | 第26-27页 |
| ·对中小企业授信在产品方面的捆绑销售和交叉销售 | 第27-28页 |
| ·对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启示 | 第28-29页 |
| ·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应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相联系 | 第28页 |
| ·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授信特点的授信审批、发放流程 | 第28页 |
| ·运用捆绑销售和交叉销售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综合收益,提高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中小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及授信管理 | 第29-39页 |
| ·典型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 第29-32页 |
| ·典型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类型,其形状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 | 第30-31页 |
| ·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 第31-32页 |
| ·中小企业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授信风险点 | 第32-35页 |
| ·创业期 | 第32-33页 |
| ·成长期 | 第33-34页 |
| ·成熟期 | 第34页 |
| ·衰退期 | 第34-35页 |
|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定 | 第35-37页 |
| ·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命的源泉 | 第35-36页 |
| ·判断企业的生命周期基本方法 | 第36-37页 |
| ·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授信产品营销策略 | 第37-39页 |
| ·创业阶段 | 第37页 |
| ·成长阶段 | 第37页 |
| ·成熟阶段 | 第37-38页 |
| ·衰退阶段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管理体系 | 第39-58页 |
| ·成立中小企业事业部 | 第39-40页 |
| ·建立中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机制 | 第40-45页 |
| ·行业选择 | 第40页 |
| ·企业生命周期 | 第40-41页 |
| ·信用评级 | 第41-45页 |
| ·完善中小企业授信定价机制 | 第45-47页 |
| ·贷款定价方法 | 第45-46页 |
| ·我国现行的定价方式 | 第46页 |
| ·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方式 | 第46-47页 |
| ·完善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机制 | 第47-49页 |
| ·目前中小企业授信的审批流程 | 第47-48页 |
| ·简化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 第48页 |
| ·适度扩大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权限 | 第48页 |
| ·简化中小企业授信操作流程 | 第48-49页 |
| ·中小企业授信产品的标准化 | 第49页 |
| ·完善中小企业授信授后管理机制 | 第49-53页 |
| ·加强授信风险分类的动态调整 | 第49-51页 |
|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51-52页 |
| ·建立中小企业授信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 ·建立中小企业授信后评价体系 | 第53-54页 |
| ·授信产品创新 | 第54-56页 |
| ·特定案例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