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式催化燃烧器特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冷凝法 | 第8页 |
| ·吸附法 | 第8页 |
| ·直接燃烧法 | 第8页 |
| ·催化燃烧 | 第8-9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 | 第9-10页 |
|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可逆式催化燃烧器工作原理 | 第11-16页 |
| ·可逆式催化反应器原理 | 第11-13页 |
| ·催化燃烧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反应器原理 | 第12-13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器温度水平 | 第13-15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器反应的最低温度 | 第13页 |
| ·提高反应器操作温度水平的方法 | 第13-15页 |
| ·可逆式催化反应器流向变换强制周期操作的特点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实验台搭建 | 第16-25页 |
| ·实验装置设计 | 第16-21页 |
| ·实验装置设计流程 | 第16-17页 |
| ·定态固定床 | 第17-20页 |
| ·定态固定床的组成 | 第17-18页 |
| ·固定床反应器的净化机理 | 第18-19页 |
| ·催化剂失活与防治 | 第19-20页 |
| ·控制装置 | 第20-21页 |
| ·冷却器设计制造 | 第21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反应器监控系统设计 | 第21-23页 |
| ·测点信号分类 | 第21-22页 |
| ·温度测点的布置 | 第22-23页 |
| ·加热圈的布置 | 第23页 |
| ·保温 | 第23页 |
| ·实验装置总体结构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实验过程与分析 | 第25-37页 |
| ·实验条件 | 第25页 |
| ·循环定态判断 | 第25页 |
| ·实验分析 | 第25-32页 |
| ·热波特性 | 第25页 |
| ·空速对可逆式催化燃烧器性能的影响 | 第25-30页 |
| ·浓度对可逆式催化燃烧器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换向周期对可逆式催化燃烧器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器性能分析 | 第32-35页 |
| ·不稳定状态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 ·稳定状态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 ·热波波形运动 | 第35页 |
| ·流向变换催化燃烧技术的优势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可逆式催化燃烧反应器模拟研究 | 第37-46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模型化 | 第37-38页 |
|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 第37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反应器模型的简化 | 第37-38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器模型的选择 | 第38页 |
| ·可逆式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 第38-43页 |
| ·催化剂床层的守恒微分方程 | 第38-39页 |
| ·惰性填料层的守恒微分方程 | 第39页 |
| ·定解条件 | 第39-41页 |
| ·模型参数的选择与估算 | 第41-43页 |
| ·模拟结果 | 第43-46页 |
| ·计算程序开发 | 第43页 |
| ·模拟结果 | 第43-46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43-44页 |
| ·操作参数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 详细摘要 | 第5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