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本文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关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界定 | 第17页 |
·关于“报酬”的界定 | 第17-19页 |
·激励与激励机制 | 第19-20页 |
·内部激励机制 | 第20页 |
·最优组合报酬契约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内部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管理学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2页 |
·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委托—代理理论和最优报酬契约设计原理 | 第23-2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28-34页 |
·花旗银行的内部激励机制 | 第28-31页 |
·独特的人才发展战略 | 第28-29页 |
·全方位的激励手段 | 第29-30页 |
·卓越的文化生产力 | 第30-31页 |
·汇丰银行的内部激励机制 | 第31-32页 |
·薪酬制度 | 第31-32页 |
·职位设计和晋升机制 | 第32页 |
·全面细致的员工培训 | 第32页 |
·瑞银集团的内部激励机制 | 第32-33页 |
·启示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现实考察 | 第34-41页 |
·现状描述 | 第34-35页 |
·问题探究 | 第35-39页 |
·单一的物质激励手段 | 第36页 |
·长期激励严重不足 | 第36页 |
·职位晋升通道狭窄 | 第36-37页 |
·业务培训投入不足 | 第37页 |
·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 | 第37-38页 |
·精神激励流于形式 | 第38-39页 |
·原因剖析 | 第39-41页 |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9页 |
·产权不明晰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 第39页 |
·委托代理问题难以有效克服 | 第39-40页 |
·长期垄断经营抑制了激励创新的动力 | 第40页 |
·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重视 | 第40-41页 |
第5章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基本框架的构建 | 第41-50页 |
·构建以岗位价值为核心的岗位职级体系 | 第41-45页 |
·岗位设置 | 第41-42页 |
·岗位评估 | 第42-43页 |
·构建岗位职级体系 | 第43-45页 |
·确立以岗位职级体系为基础的薪酬系数体系 | 第45-48页 |
·构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48-50页 |
第6章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最优组合报酬设计 | 第50-70页 |
·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报酬 | 第50-66页 |
·经济性报酬 | 第50-64页 |
·非经济性报酬 | 第64-66页 |
·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为辅的最优组合报酬设计 | 第66-70页 |
第7章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通员工最优组合报酬设计 | 第70-84页 |
·普通员工的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 第70-80页 |
·经济性报酬 | 第70-75页 |
·非经济性报酬 | 第75-80页 |
·以短期激励为主长期激励为辅的最优组合报酬设计 | 第80-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