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 植酸酶的来源和分类 | 第10-12页 |
·植酸酶的分类 | 第10页 |
·来源 | 第10-12页 |
·植物来源植酸酶 | 第10-11页 |
·动物来源植酸酶 | 第11页 |
·微生物来源植酸酶 | 第11-12页 |
2 植酸酶的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植酸酶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的作用 | 第12-17页 |
·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 第12-14页 |
·提高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 第14-16页 |
·提高对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 第16-17页 |
·植酸酶在生化制药方面的作用 | 第17页 |
·植酸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作用 | 第17-18页 |
3 国内外微生物植酸酶选育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 第18-21页 |
·细菌植酸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真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前景展望 | 第20-21页 |
4 植酸酶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丙酮-磷钼酸铵法 | 第21页 |
·硫酸亚铁-钼蓝法 | 第21页 |
·维生素C-钼蓝法 | 第21页 |
·钒-钼酸铵法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一株产植酸酶菌株的分离鉴定 | 第2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样品 | 第25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8页 |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第26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菌株的DNA提取 | 第26-27页 |
·PCR扩增18S rDNA序列 | 第27页 |
·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28-33页 |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第28-29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9-32页 |
·察氏培养基 | 第29页 |
·麦芽汁培养基 | 第29页 |
·分生孢子 | 第29-32页 |
·18S 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产酶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 第35-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菌株 | 第36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缓冲液的配制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40页 |
·菌株液体发酵培养方法 | 第37页 |
·粗酶液的获得 | 第37页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产酶条件优化 | 第37-39页 |
·酶学性质研究 | 第39-4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0-50页 |
·磷标准曲线 | 第40页 |
·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 第40-47页 |
·初始发酵产酶曲线 | 第40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40-41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41-42页 |
·MgSO_4·7H_2O和KCl浓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FeSO_4·7H_2O和MnSO_4·H_2O浓度的选择 | 第43页 |
·正交试验 | 第43-44页 |
·接种量的选择 | 第44-45页 |
·装液量的选择 | 第45页 |
·初始pH值的选择 | 第45-46页 |
·培养温度的选择 | 第46页 |
·最终发酵曲线 | 第46-47页 |
·酶学性质 | 第47-50页 |
·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反应时间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缓冲液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酶的稳定性 | 第49页 |
·酶对pH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3 结论 | 第50-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