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9页 |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学者关于乡镇机构问题的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13-14页 |
·国外关于乡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外关于乡镇改革的实践 | 第14页 |
·国外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第14页 |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关于改革原因的研究 | 第14页 |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内容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改革措施的研究 | 第15-17页 |
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调查法 | 第17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7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村综合改革的理论框架 | 第19-25页 |
1 乡村治理基本理论 | 第19页 |
2 政府职能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3 公共财政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4 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政策 | 第21-25页 |
·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第21-22页 |
·农村综合改革总的要求 | 第22页 |
·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 | 第22-23页 |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 第22-23页 |
·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 第23页 |
·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23页 |
·衡量农村综合改革成败的标准 | 第23-25页 |
·"三个确保"标准 | 第23页 |
·两条"底线" | 第23-24页 |
·衡量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的"四个有利于"标准 | 第24页 |
·义务教育"约法三章"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部分试点地区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积极探索 | 第25-30页 |
1 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优化乡镇布局 | 第25页 |
·规范机构设置 | 第25页 |
·精简乡镇领导职数 | 第25页 |
·严格编制管理 | 第25-26页 |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第26页 |
·推进乡镇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改革 | 第26页 |
·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 第26页 |
2 吉林省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优化乡镇布局 | 第26页 |
·整合乡镇机构,强化综合服务功能 | 第26-27页 |
·精简编制,优化人员结构 | 第27页 |
·转变乡镇职能 | 第27页 |
3 四川省成都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 第27-28页 |
·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28页 |
·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 | 第28页 |
·建立城乡一体的卫生体系 | 第28-29页 |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沅江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30-42页 |
1 农村综合改革前沅江市的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乡镇机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乡镇规模情况 | 第30页 |
·机构设置情况 | 第30页 |
·人员编制情况 | 第30-31页 |
·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 第31页 |
·乡镇财政体制情况 | 第31-32页 |
·乡村债务情况 | 第32页 |
2 乡镇机构改革 | 第32-34页 |
·调整乡镇行政区划 | 第32-33页 |
·调整原则 | 第32-33页 |
·调整标准 | 第33页 |
·合理设置乡镇机构 | 第33页 |
·基本原则 | 第33页 |
·设置标准 | 第33页 |
·分流富余人员 | 第33-34页 |
·基本思路 | 第33-34页 |
·分流渠道 | 第34页 |
3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34-37页 |
·完善"以市(县)为主,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 第34-35页 |
·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 第35页 |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 第35页 |
·妥善处理闲置资产 | 第35页 |
·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 | 第35页 |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 | 第35页 |
·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第35页 |
·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 第35-36页 |
·建立新的教育人才管理体制 | 第35-36页 |
·积极稳妥搞好教师分流补员 | 第36页 |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 第36页 |
·改革教师聘任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 | 第36页 |
·建立教师培训新机制,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定期轮训 | 第36页 |
·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 | 第36页 |
·完善和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 第36-37页 |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 第36页 |
·健全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 第36-37页 |
·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 第37页 |
·建立健全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保障机制 | 第37页 |
·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 | 第37页 |
·建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 | 第37页 |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 第37页 |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重大事项协调机制 | 第37页 |
4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37-42页 |
·积极化解乡村债务 | 第38页 |
·切实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 第38-42页 |
·调整乡镇财政体制 | 第38-39页 |
·强化乡镇财政管理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沅江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效果分析 | 第42-48页 |
1 沅江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效 | 第42-44页 |
·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 | 第42页 |
·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减少领导职数,裁减财政供养人员,降低了行政成本 | 第42页 |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少农民负担 | 第42页 |
·建立了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 第42页 |
·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 第42-43页 |
·优化了领导班子,提高了乡镇干部素质,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 第43-44页 |
·促进了乡镇经济发展 | 第44页 |
·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 第44页 |
2 沅江市农村综合改革的经验 | 第44-45页 |
·准确把握改革要求是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前提 | 第44-45页 |
·坚强的领导是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保障 | 第45页 |
·清晰的思路是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 | 第45页 |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和谐改革"理念是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法宝 | 第45页 |
3 沅江市农村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乡镇职能的调整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45-46页 |
·乡镇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法律依据 | 第46页 |
·人员精简缺乏法律保障 | 第46页 |
·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存在法律和政策空白 | 第46页 |
·改革成本筹措难 | 第46-47页 |
·乡镇债务化解难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的建议 | 第48-52页 |
1 加强农村综合改革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第48页 |
2 加强乡镇机构内部管理 | 第48页 |
3 积极化解乡村债务 | 第48-49页 |
4 积极推进并村并组工作 | 第49页 |
5 完善农村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6 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50页 |
7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 第50-5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