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35页 |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 | 第11-12页 |
·毛细管电泳常见的分离模式 | 第12-14页 |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 第13页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或MECC) | 第13页 |
·毛细管筛分电泳(CSE) | 第13-14页 |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 第13页 |
·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NGCE) | 第13-14页 |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 | 第14页 |
·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 第14页 |
·毛细管电泳在DNA 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实现微量DNA 的检测 | 第14-15页 |
·DNA 片段的分离 | 第15页 |
·DNA 突变的检测 | 第15页 |
·电泳分离DNA 片段的原理及方法 | 第15-18页 |
·电泳分离DNA 的原理 | 第15-16页 |
·平板凝胶电泳 | 第16页 |
·毛细管筛分电泳 | 第16-17页 |
·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 第17-18页 |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 | 第18-21页 |
·紫外-可见光吸收 | 第18-19页 |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质谱 | 第21页 |
·进样技术 | 第21-23页 |
·流体力学方式 | 第22页 |
·电动方式 | 第22页 |
·扩散进样方式 | 第22-23页 |
·筛分机理 | 第23-26页 |
·高分子溶液理论 | 第23页 |
·DNA 在无胶筛分介质(高分子溶液)中的分离理论 | 第23-26页 |
·安格斯通模型(Ogston model) | 第24-25页 |
·爬行模型(Reptation model) | 第25页 |
·偏倚的爬行模型(Biased reptation model) | 第25-26页 |
·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的影响因素 | 第26-34页 |
·筛分介质 | 第26-31页 |
·线性聚丙烯酰胺(LPA) | 第27-28页 |
·纤维素衍生物(Cellulose Derivatives) | 第28-29页 |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 第29-30页 |
·葡聚糖(Dextran) | 第30页 |
·聚环氧乙烷(PEO) | 第30-31页 |
·混合筛分介质的使用 | 第31页 |
·毛细管涂层技术 | 第31-32页 |
·添加剂 | 第32-33页 |
·其他因素 | 第33-34页 |
·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毛细管柱的预处理 | 第35页 |
·筛分介质的制备 | 第35-36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毛细管电泳操作方法 | 第36页 |
·不同DNA 片段电泳迁移率的计算 | 第36-37页 |
·分离度的计算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PEO 浓度对DL5000 DNA Marker 分离的影响 | 第38-40页 |
·缓冲溶液pH 值对DL5000 DNA Marker 分离的影响 | 第40-42页 |
·电压对DL5000 DNA Marker 分离的影响 | 第42-45页 |
·EB 浓度对DL5000 DNA Marker 分离的影响 | 第45-47页 |
·电泳迁移时间重现性 | 第47-48页 |
·样品分析 | 第48-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