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巡飞弹弹载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 ·巡飞弹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8-10页 |
| ·巡飞弹分类 | 第10-11页 |
| ·巡飞弹的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 2 巡飞弹弹载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4-31页 |
| ·制导方案选择 | 第14-15页 |
| ·弹载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15-16页 |
| ·控制系统的三层控制回路 | 第16-17页 |
| ·舵机控制执行机构 | 第17-18页 |
| ·巡飞弹飞行控制基本原理及控制律 | 第18-20页 |
| ·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控制律设计 | 第19-20页 |
| ·弹载控制器的处理器选择 | 第20-22页 |
| ·基于PC机和单片机的常用弹载控制器 | 第21页 |
| ·基于DSP的弹载控制器 | 第21-22页 |
| ·DSP弹载控制器的方案设计 | 第22-29页 |
| ·DSP控制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 第23-24页 |
| ·DSP芯片选择与功能分析 | 第24-25页 |
| ·舵机系统方案分析设计 | 第25-29页 |
| ·弹载控制器的结构要求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巡飞弹弹载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分析设计 | 第31-47页 |
| ·LF240x系列DSP芯片概述 | 第31页 |
| ·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分析 | 第31-33页 |
| ·DSP系统设计流程 | 第33-34页 |
| ·模拟信号接收模块 | 第34-36页 |
| ·信号调理模块 | 第34-35页 |
| ·模数转换模块 | 第35-36页 |
| ·串行通信模块 | 第36-39页 |
| ·串口扩展芯片选择 | 第36-37页 |
| ·接口电路设计 | 第37-39页 |
| ·电机驱动模块 | 第39-41页 |
| ·反馈信号检测模块 | 第41-42页 |
| ·舵面角度传感器的选择及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 ·电流反馈信号检测 | 第42页 |
| ·辅助功能模块 | 第42-45页 |
| ·复位电路 | 第42-43页 |
| ·时钟电路 | 第43-44页 |
| ·电源模块 | 第44-45页 |
| ·硬件抗干扰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巡飞弹控制器分析设计 | 第47-72页 |
|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 ·步进电动机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 ·巡飞弹运动建模 | 第48页 |
| ·巡飞弹动力学运动学方程建立 | 第48-50页 |
| ·巡飞弹侧向运动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 ·PID控制器 | 第51-53页 |
| ·控制原理 | 第51页 |
| ·数字PID控制算法 | 第51-52页 |
| ·参数整定 | 第52-53页 |
| ·模糊控制器 | 第53-56页 |
| ·模糊控制原理 | 第53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第53-54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 第54-56页 |
| ·舵机控制方法研究 | 第56-57页 |
| ·Fuzzy与PID控制比较 | 第56页 |
| ·舵机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56-57页 |
| ·速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7-59页 |
| ·位置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9-67页 |
| ·Fuzzy-PID控制选择 | 第59-60页 |
| ·模糊参数自适应PID控制原理 | 第60-61页 |
| ·输入输出变量的Fuzzy化 | 第61-64页 |
| ·PID参数Fuzzy调整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 ·Fuzzy合成推理算法及调整决策矩阵 | 第66-67页 |
| ·试验仿真 | 第67-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5 控制系统软件分析设计 | 第72-84页 |
| ·DSP软件编程的特点 | 第72页 |
| ·软件编程的步骤 | 第72页 |
| ·控制软件的结构 | 第72-73页 |
| ·主程序设计 | 第73-76页 |
| ·系统初始化 | 第73-75页 |
| ·程序流程 | 第75-76页 |
|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第76-79页 |
| ·串行通信原理 | 第76-77页 |
| ·时序逻辑实现 | 第77-79页 |
| ·脉冲输出程序分析 | 第79页 |
| ·控制算法分析 | 第79-82页 |
| ·软件抗干扰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6 总结和展望 | 第84-86页 |
| ·总结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