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减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14-15页 |
·可变阻尼器的各种方法综述 | 第15-16页 |
·磁流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19页 |
·磁流变液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6页 |
·磁流变液器件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磁流变阻尼器在减振控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磁流变阻尼器的可控机理、设计与制作 | 第21-33页 |
·引言 | 第21页 |
·磁流变液的流变机理及性能指标 | 第21-23页 |
·磁流变液的流变机理 | 第21-22页 |
·磁流变液的性能指标 | 第22-23页 |
·磁路设计原理 | 第23-25页 |
·磁路欧姆定律 | 第23-24页 |
·磁流变器件磁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24-25页 |
·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制作 | 第25-32页 |
·磁流变阻尼器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 第25-28页 |
·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原则 | 第28-30页 |
·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磁路设计 | 第30-31页 |
·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强度 | 第31-32页 |
·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性能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单个可控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 第33-45页 |
·引言 | 第33页 |
·磁流变阻尼器的模糊逻辑控制 | 第33-40页 |
·模糊逻辑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磁流变阻尼器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5-40页 |
·基于SIMULINK的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模型分析 | 第40-43页 |
·SIMULINK简介 | 第40-41页 |
·磁流变阻尼器的SIMULINK建模 | 第41-42页 |
·磁流变阻尼器单自由度减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 | 第42-43页 |
·单自由度磁流变减振系统的试验 | 第43-44页 |
·试验平台的搭建 | 第43页 |
·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45-53页 |
·概述 | 第45-46页 |
·所选三自由度减振平台的结构特征 | 第46-47页 |
·位置分析 | 第47-50页 |
·工作空间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3-65页 |
·引言 | 第53页 |
·静力分析 | 第53-59页 |
·平衡驱动力的计算 | 第53-54页 |
·运动副约束反力的计算 | 第54-59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 第65-75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多维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几何建模 | 第66-68页 |
·多维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 第68-72页 |
·多维减振平台主体机构的动力学仿真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实验 | 第75-85页 |
·减振平台的搭设与技术说明 | 第75-78页 |
·实验所需设备及物品 | 第75-77页 |
·实验设备的连接与搭设 | 第77-78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析 | 第78-83页 |
·单维隔振控制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水平脉冲输入下的多维减振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单频正弦信号输入下的多维隔振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 第85页 |
二、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1: 用来搜索空间的 Matlab程序文件 | 第91-95页 |
附录 2: 三自由度减振平台系统的实验设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