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第13-14页 |
·太阳能概述 | 第14-17页 |
·太阳与太阳能 | 第14页 |
·太阳常数和大气质量数 | 第14-16页 |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 | 第16-17页 |
·太阳能利用的途径 | 第17页 |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和分类 | 第17-19页 |
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9-43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半导体表面的单分子层染料敏化 | 第22-23页 |
·纳米半导体多孔电极 | 第23-25页 |
·光敏染料 | 第25-39页 |
·光敏染料与纳米TiO_2表面的相互作用 | 第25-26页 |
·光敏染料的种类 | 第26-37页 |
·多种染料的共敏化作用 | 第37-39页 |
·电解质 | 第39-42页 |
·展望 | 第42页 |
·选题依据 | 第42-43页 |
3 四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67页 |
·引言 | 第43-45页 |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6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含各种官能团的四氢喹啉中间体的合成 | 第46-50页 |
·含各种官能团的噻吩中间体的合成 | 第50-56页 |
·四氢喹啉中间体与π-桥基的缩合反应 | 第56-60页 |
·四氢喹啉中间体与π-桥基的偶合反应 | 第60-62页 |
·C1、C2和 C3-1染料的合成 | 第62-65页 |
·QTCP和 C4-1染料的合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电池的组装、测试与化合物性质的测试方法 | 第67-77页 |
·引言 | 第67页 |
·电池的组装与测试方法 | 第67-75页 |
·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67-68页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装 | 第68-70页 |
·电池的伏安性能测试 | 第70-74页 |
·电池的光电流工作谱测试 | 第74-75页 |
·光物理、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75-76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 | 第75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5-76页 |
·荧光寿命测试 | 第76页 |
·染料在二氧化钛膜表面的吸附量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染料的光物理、电化学性质以及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 | 第77-97页 |
·引言 | 第77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77-80页 |
·染料的基态和激发态氧化还原电位 | 第80-83页 |
·光电流工作谱 | 第83-85页 |
·太阳能电池的伏安性质 | 第85-93页 |
·膜的敏化用溶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共吸附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87-89页 |
·不同染料电池性能数据讨论 | 第89-93页 |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6 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研究 | 第97-112页 |
·引言 | 第97页 |
·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研究基础 | 第97-99页 |
·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研究背景 | 第97-98页 |
·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研究方法 | 第98-99页 |
·四氢喹啉化合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态 | 第99-111页 |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 第99-100页 |
·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光谱 | 第100-101页 |
·溶剂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激发态的偶极矩 | 第103-104页 |
·三氟甲磺酸对电子光谱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 | 第106-107页 |
·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的理论计算 | 第107-111页 |
·ICT性质与太阳能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