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素质模型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素质模型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4页 |
·有利于干部选拔命题、科学定岗定职和岗位目标管理 | 第11-12页 |
·有利于提高干部选拔质量 | 第12页 |
·有利于组织绩效管理 | 第12-13页 |
·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培训开发的针对性 | 第13-14页 |
第2章 建立县级党政正职领导素质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14-30页 |
·领导素质理论 | 第14-16页 |
·领导角色理论 | 第14页 |
·情境角色理论 | 第14-15页 |
·性格效用角色理论 | 第15页 |
·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素质理论观点 | 第15-16页 |
·领导与决策理论 | 第16-18页 |
·菲德勒领导权变理论 | 第17页 |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 第17-18页 |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 第18页 |
·激励理论 | 第18-20页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8页 |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第18-19页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19页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9-20页 |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 第20页 |
·特质理论 | 第20-21页 |
·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 第21-24页 |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 第21-23页 |
·胜任力模型的作用 | 第23-24页 |
·建立胜任力模型的一般流程 | 第24页 |
·干部成长、培训和教育规律 | 第24-30页 |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成长规律 | 第25-26页 |
·干部培训和教育规律 | 第26-30页 |
第3章 县级党政正职岗位特点及其素质分析与调查 | 第30-47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岗位特点 | 第30-31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岗位工作内容 | 第30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岗位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胜任力素质分析 | 第31-38页 |
·平台性素质 | 第32-33页 |
·基础性素质 | 第33-34页 |
·器用性素质 | 第34-36页 |
·核心性素质 | 第36-38页 |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胜任力素质调查 | 第38-47页 |
·调查方法 | 第38-41页 |
·调查结果 | 第41-43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第4章 县级党政正职领导素质模型构建 | 第47-51页 |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第47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47-50页 |
·本模型的评价 | 第50-51页 |
·强调全面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 第50页 |
·关键性要素认同度较高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胜任力的县级党政正职领导素质开发对策 | 第51-57页 |
·创新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素质开发理念 | 第51页 |
·以胜任力为取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51-52页 |
·推进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改革 | 第51-52页 |
·把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作为任职资格的重要内容 | 第52页 |
·探索建立以胜任力为取向的干部评价体系 | 第52页 |
·按照胜任力要求科学配备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和领导班子 | 第52-53页 |
·在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中提高县级党政正职领导的胜任力 | 第53页 |
·通过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改进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培训教育工作 | 第53-54页 |
·完善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 | 第54-55页 |
·建立健全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脱产学习制度 | 第54页 |
·健全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后备干部培养制度 | 第54页 |
·完善县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制度 | 第54-55页 |
·选准配强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 | 第55页 |
·加大县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交流力度 | 第55-57页 |
·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 | 第55页 |
·加大跨区县、跨部门、跨领域干部交流力度 | 第55-56页 |
·加大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间的轮岗交流力度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7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