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等离子坡口切割机构的设计及仿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数控技术概述 | 第10-13页 |
| ·数控技术的概念 | 第10页 |
| ·数控机床的产生 | 第10-12页 |
| ·数控机床的发展 | 第12页 |
| ·数控机床的特点 | 第12-13页 |
| ·等离子切割的概念及特点 | 第13-15页 |
| ·切割的主要种类 | 第13-14页 |
| ·等离子切割的概念 | 第14-15页 |
| ·等离子切割特点 | 第15页 |
| ·数控等离子切割技术的发展 | 第15-18页 |
| ·数控切割技术 | 第15-16页 |
| ·数控等离子切割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6页 |
| ·国外数控等离子切割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我国数控等离子切割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 ·国内在数控等离子切割技术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 第18页 |
| ·数控等离子坡口切割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8-20页 |
| ·数控坡口切割技术 | 第18-19页 |
| ·国外数控坡口切割技术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国内数控坡口切割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第2章 等离子坡口切割机回转机构设计原理 | 第22-39页 |
| ·概述 | 第22-23页 |
| ·切割坡口 | 第22页 |
| ·消除坡口 | 第22-23页 |
| ·数控等离子坡口切割的基本解决方案 | 第23-26页 |
| ·机构设计 | 第23-26页 |
| ·数控系统及切割套料编程软件 | 第26页 |
| ·设计回转机构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26-31页 |
| ·数学模型中数学量的定义 | 第26-29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 ·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31-33页 |
| ·数学模型在坡口切割过程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 ·内外坡口的概念 | 第33-34页 |
| ·常见形状零件轮廓的的计算 | 第34-37页 |
| ·数控系统的控制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数控等离子坡口切割机床回转机构的机构设计 | 第39-52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设计方案 | 第39-41页 |
| ·方案一 | 第39-40页 |
| ·方案二 | 第40-41页 |
| ·方案三 | 第41页 |
| ·机构的实现 | 第41-44页 |
| ·机构的整体概述 | 第41-42页 |
| ·机构的具体分析 | 第42-44页 |
| ·机构在数控机床上的装配 | 第44页 |
| ·机构数学模型的修正 | 第44-47页 |
| ·该机构与传统的坡口切割装置的比较 | 第47-50页 |
| ·原理 | 第47-48页 |
| ·结构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基于 Pro/E的机构模拟仿真和分析 | 第52-68页 |
| ·概述 | 第52页 |
| ·建立机构仿真的步骤 | 第52页 |
| ·机构在 Pro/E中的装配 | 第52-53页 |
| ·连接的定义 | 第53-54页 |
| ·连接的概念 | 第53页 |
| ·模拟机构中连接的定义 | 第53-54页 |
| ·伺服电机的定义 | 第54-58页 |
| ·增加伺服电机 | 第54-55页 |
| ·伺服电机的设置 | 第55-58页 |
| ·机构仿真和分析 | 第58-62页 |
| ·启动机构 | 第58-59页 |
| ·关键物理量的测量和分析 | 第59-62页 |
| ·基于 Pro/ E的机构误差分析 | 第62-67页 |
| ·误差δ_1的分析 | 第62-65页 |
| ·误差δ_2的分析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数控等离子坡口切割机床演示动画的制作 | 第68-76页 |
| ·概述 | 第68页 |
| ·数控等离子坡口切割机床构的造型 | 第68-69页 |
| ·第一个动画的制作 | 第69-72页 |
| ·第二个动画的制作 | 第72-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