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0页 |
·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4-3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4-17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 | 第14-15页 |
·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 | 第15页 |
·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 | 第15-17页 |
·工业生态学原理 | 第17-20页 |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涵义 | 第17-18页 |
·工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 第18-19页 |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 第19-20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20-25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1-24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24-25页 |
·博弈论 | 第25-27页 |
·嵌入性理论 | 第27-31页 |
·嵌入性发展的几种观点 | 第27-28页 |
·嵌入类型及嵌入矛盾性 | 第28-31页 |
3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概述 | 第31-41页 |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相关概念 | 第31-36页 |
·生态工业园 | 第31-33页 |
·工业共生 | 第33-34页 |
·网络组织 | 第34-36页 |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 | 第36页 |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 | 第36-39页 |
·稳定性的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含义及表现 | 第37-39页 |
·影响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4 基于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41-57页 |
·工业共生网络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现象的复杂巨系统 | 第41-43页 |
·共生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共生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44-53页 |
·平等型共生合作及实例分析 | 第45-48页 |
·依托型共生合作及实例分析 | 第48-51页 |
·依赖型共生合作及实例分析 | 第51-53页 |
·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稳定演化机制的建立 | 第54-56页 |
·加强共生组织成员间复杂性、多样性的联系 | 第54页 |
·建立共生组织成员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 | 第54-55页 |
·提高共生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基于共生策略的稳定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57-69页 |
·共生策略的博弈模型及相关分析 | 第57-63页 |
·共生策略的博弈模型 | 第57-61页 |
·相关分析结论 | 第61-63页 |
·共生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 第63-68页 |
·信任机制的建立 | 第63-66页 |
·信任机制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6 基于社会资本的稳定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69-76页 |
·社会资本与工业共生网络 | 第69-70页 |
·嵌入差异性与稳定性分析 | 第70-74页 |
·强弱嵌入与高低密度嵌入的协调与稳定性 | 第70-71页 |
·战略偏好的差异与稳定性 | 第71-72页 |
·网络亚群体的嵌入沟通绩效与稳定性 | 第72-74页 |
·稳定协调机制的建立 | 第74-75页 |
·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 | 第74页 |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74-75页 |
·培育共同的宏观文化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