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然叶黄素酯制取虾青素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3页 |
| ·类胡萝卜素 | 第8-12页 |
| ·类胡萝卜素概述 | 第8页 |
| ·类胡萝卜素的命名和分类 | 第8-11页 |
| ·类胡萝卜素的应用 | 第11-12页 |
| ·万寿菊花 | 第12-16页 |
| ·主要成分 | 第13-15页 |
| ·主要用途 | 第15-16页 |
| ·叶黄素 | 第16-20页 |
| ·叶黄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16-17页 |
| ·叶黄素的分布 | 第17-18页 |
| ·叶黄素功能特性 | 第18-20页 |
| ·玉米黄素 | 第20-24页 |
| ·玉米黄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20-21页 |
| ·玉米黄素的来源 | 第21-22页 |
| ·玉米黄素的生理功能和作用 | 第22-24页 |
| ·玉米黄素的应用前景 | 第24页 |
| ·虾青素 | 第24-31页 |
| ·虾青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 ·虾青素的存在形式 | 第26页 |
| ·虾青素的生产 | 第26-28页 |
| ·虾青素的生理功能 | 第28-29页 |
| ·虾青素的应用前景 | 第29-31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49页 |
| ·叶黄素酯异构化反应 | 第33-35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过程 | 第33-35页 |
| ·玉米黄素的分离提纯 | 第35-38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实验过程 | 第36-38页 |
| ·虾青素的制备 | 第38-44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过程 | 第39-44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4-4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第44-45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45-47页 |
| ·薄层色谱法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72页 |
| ·叶黄素酯到玉米黄素的异构化反应 | 第49-54页 |
| ·温度的选择 | 第49页 |
| ·转化率的表征 | 第49-50页 |
| ·碱量的选择 | 第50-51页 |
| ·转化率的表征 | 第51-52页 |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2-53页 |
| ·转化率的表征 | 第53-54页 |
| ·玉米黄素的分离纯化过程 | 第54-56页 |
| ·分离方法的选择 | 第54页 |
| ·分离过程pH值的选择 | 第54-55页 |
| ·分离过程水温的选择 | 第55页 |
| ·提取过程溶剂的选择 | 第55页 |
| ·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 ·玉米黄素转化成虾青素的反应过程 | 第56-66页 |
| ·氧化剂的选择 | 第56-57页 |
| ·氧化剂用量的选择 | 第57-58页 |
| ·卤化剂用量的选择 | 第58-60页 |
|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60-61页 |
| ·温度的选择 | 第61-63页 |
| ·pH的选择 | 第63-64页 |
| ·时间的选择 | 第64-66页 |
| ·HPLC-MS鉴定虾青素 | 第6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理论部分与实验验证 | 第72-76页 |
| ·叶黄素酯转化玉米黄素实验原理 | 第72-73页 |
| ·叶黄素酯制取玉米黄素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 ·叶黄素酯异构化为玉米黄素反应的检验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