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页 |
一、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内容综述 | 第11-21页 |
(一) 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释义 | 第11-14页 |
1、人权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3页 |
2、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概念的理论基础 | 第13页 |
3、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14页 |
(二) 国际人权法对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相关规定 | 第14-17页 |
1、无罪推定 | 第15页 |
2、反对强迫自证其罪 | 第15-16页 |
3、禁止酷刑及残忍、不人道待遇 | 第16页 |
4、人身自由权的保障 | 第16-17页 |
5、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 | 第17页 |
(三) 我国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相关规定 | 第17-21页 |
1、辩护权 | 第18页 |
2、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 | 第18页 |
3、要求回避权 | 第18-19页 |
4、不受非法羁押 | 第19页 |
5、申诉权、控告权 | 第19-20页 |
6、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 第20页 |
7、依法获得赔偿 | 第20-21页 |
二、我国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21-31页 |
(一) 未建立起无罪推定规则 | 第21-23页 |
1、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止 | 第21页 |
2、犯罪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权 | 第21-22页 |
3、收集证据存在片面性 | 第22-23页 |
(二) 强制措施适用不当 | 第23-27页 |
1、强制到案措施适用不规范 | 第23-25页 |
2、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适用不规范 | 第25-27页 |
(三) 律师辩护权受限 | 第27-28页 |
1、会见权受限 | 第27-28页 |
2、调查取证权、讯问在场权、阅卷权受限 | 第28页 |
(四) 司法监督环节薄弱 | 第28-31页 |
1、缺乏独立的司法审查程序 | 第29页 |
2、缺乏具体的司法监督程序 | 第29-30页 |
3、缺乏适当的司法救济程序 | 第30-31页 |
三、我国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一) 立法不完善 | 第31-35页 |
1、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诉讼体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2、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性 | 第32-33页 |
3、上位法与下位法、同级法之间存在相互制约 | 第33-34页 |
4、法律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平等的权利 | 第34-35页 |
(二) 实际操作重实体轻程序 | 第35-37页 |
1、侦查人员重视案件结果忽视程序权利 | 第35-36页 |
2、检察人员的法律监督意识淡漠 | 第36页 |
3、侦查机关侦查能力有限、破案压力大 | 第36-37页 |
四、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立法建议及侦查措施 | 第37-47页 |
(一) 立法建议 | 第38-43页 |
1、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 | 第38-39页 |
2、规范犯罪嫌疑人获得救济权 | 第39-40页 |
3、完善司法审查和司法监督方面的立法规定 | 第40-41页 |
4、确立和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41-42页 |
5、确定和强化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职能作用 | 第42-43页 |
(二) 改善侦查工作的措施 | 第43-47页 |
1、实现侦讯过程的“可视化” | 第43-44页 |
2、规范强制措施的适用 | 第44-45页 |
3、加大科技强警、提高执法规范意识 | 第45-46页 |
4、普及实施网上执法办案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词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
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