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8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受试者的来源 | 第16页 |
·受试者的选择 | 第16-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35页 |
·试验流程图 | 第18-20页 |
·样本数估算 | 第20页 |
·随机方法 | 第20页 |
·盲法设计及实施 | 第20页 |
·对照 | 第20-21页 |
·治疗方案 | 第21-24页 |
·观察指标 | 第24-27页 |
·疗效评定 | 第27-28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8-29页 |
·卫生经济学评价 | 第29页 |
·多中心质量控制 | 第29-34页 |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5-68页 |
·试验完成情况 | 第35-36页 |
·中心效应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基线分析 | 第37-43页 |
·患者依从性情况 | 第43页 |
·疗效评价 | 第43-58页 |
·随访观察 | 第58-63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63-67页 |
·受试者耐受性评价 | 第67页 |
·卫生经济学评价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84页 |
·立题依据 | 第68-69页 |
·关于治疗方法的确定 | 第69-71页 |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 第71-73页 |
·疗效分析 | 第73-77页 |
·随访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78-79页 |
·卫生经济学评价 | 第79-80页 |
·筛选出优势方案 | 第80-81页 |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机理探讨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附件1:文献综述 | 第89-124页 |
综述一 | 第89-102页 |
1 带状疱疹 | 第89-95页 |
·病因 | 第89页 |
·发病机制 | 第89-91页 |
·药物治疗 | 第91-95页 |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第95-98页 |
·病因 | 第95页 |
·发病机制 | 第95-96页 |
·治疗 | 第96-98页 |
3 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综述二 | 第102-124页 |
1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第102页 |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机理研究 | 第102-103页 |
·针刺镇痛的研究 | 第102-103页 |
·针刺提高免疫功能的研究 | 第103页 |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 第103-120页 |
·带状疱疹 | 第104-113页 |
·后遗神经痛 | 第113-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附件2: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124-127页 |
附件3:临床评价量表 | 第127-128页 |
附件4:典型病例照片 | 第128-131页 |
附件5:质量检查图片 | 第131-132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