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现状 | 第14-15页 |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编图优势 | 第15-17页 |
| ·中上扬子含油气叠合盆地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步骤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关键技术 | 第21页 |
| ·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21-23页 |
| ·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及创新 | 第23-2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3页 |
| ·中上扬子构造单元区划 | 第25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简述 | 第25-33页 |
| 第3章 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模式 | 第33-70页 |
| ·中上扬子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 第33-62页 |
| ·大陆沉积体系组特征 | 第33-34页 |
|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特征 | 第34-37页 |
| ·海洋沉积体系组特征 | 第37-49页 |
|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格局讨论 | 第49-62页 |
| ·沉积模式及演化(以中扬子地区为例) | 第62-70页 |
| ·沉积模式 | 第62-66页 |
| ·沉积模式演化 | 第66-70页 |
| 第4章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和特征 | 第70-109页 |
| ·层序界面特征 | 第70-79页 |
|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 | 第79-85页 |
| ·层序划分标志 | 第79-80页 |
|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 | 第80-85页 |
| ·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特征与对比 | 第85-103页 |
| ·上震旦统层序特征与对比 | 第85-87页 |
| ·寒武系层序特征及对比 | 第87-90页 |
| ·奥陶系层序特征及对比 | 第90-92页 |
| ·志留系层序特征及对比(SS7超层序) | 第92-96页 |
| ·泥盆系的层序特征与对比 | 第96-97页 |
| ·石炭系的层序特征与对比 | 第97-99页 |
| ·二叠系的层序特征与对比 | 第99-102页 |
| ·下、中三叠统的层序特征及对比 | 第102-103页 |
| ·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简析 | 第103-109页 |
| ·海平面变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03-105页 |
| ·构造沉降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05-107页 |
| ·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07页 |
| ·沉积物供给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 第107-108页 |
| ·综合因素对层序发育的联合控制 | 第108-109页 |
| 第5章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109-154页 |
| ·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 第109-112页 |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的含义 | 第109-110页 |
| ·编图范围和构造—沉积域单元划分 | 第110页 |
| ·编图单元和表示方法 | 第110-112页 |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112-154页 |
| ·SS1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震旦世陡山沱期) | 第112-115页 |
| ·SS2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震旦世灯影期) | 第115-119页 |
| ·SS3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寒武世) | 第119-124页 |
| ·SS4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中晚寒武世) | 第124-128页 |
| ·SS5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奥陶世) | 第128页 |
| ·SS6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中晚奥陶世) | 第128-131页 |
| ·SS7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奥陶纪五峰期—志留纪) | 第131-138页 |
| ·SS8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期) | 第138页 |
| ·SS9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中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 | 第138-141页 |
| ·SS10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石炭世) | 第141-142页 |
| ·SS11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 | 第142-144页 |
| ·SS12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 | 第144-145页 |
| ·SS13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 第145-154页 |
| 第6章 层序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 第154-165页 |
| ·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 第154-157页 |
| ·界面型生储盖组合 | 第154-156页 |
| ·低水位型生储盖组合 | 第156页 |
| ·海侵型生储盖组合 | 第156-157页 |
| ·高水位型生储盖组合 | 第157页 |
| ·综合型生储盖组合 | 第157页 |
| ·层序格架中的有利生储盖组合 | 第157-163页 |
| ·层序格架中的烃源岩 | 第157-160页 |
| ·层序格架中的储层 | 第160-163页 |
| ·层序格架中的区域盖层 | 第163页 |
| ·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配置关系 | 第163-165页 |
| 第7章 盆地叠加、改造及其成藏效应 | 第165-188页 |
|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沉积盆地演化 | 第165-168页 |
| ·海相沉积盆地原型与演化 | 第165-167页 |
|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油气成藏 | 第167-168页 |
| ·中、古生界盆地的叠加、改造类型及成藏效应 | 第168-183页 |
| ·覆盖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169-178页 |
| ·改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178-183页 |
| ·中上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及前景 | 第183-188页 |
|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188-192页 |
| 致谢 | 第192-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3-203页 |
| 图版及说明 | 第203-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