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时代背景 | 第8页 |
·住宅产业发展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重点问题和特点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重点问题和特点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0-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和户均指标体系建立的前景 | 第13-23页 |
·目前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土地供应失衡 | 第13-14页 |
·区域发展不均衡 | 第14页 |
·住宅供应结构不合理 | 第14-15页 |
·“双高”隐患 | 第15-16页 |
·忽视住宅中的社会公平 | 第16-17页 |
·“国八条”和“国六条”的解读 | 第17-19页 |
·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 | 第17-18页 |
·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的影响 | 第18-19页 |
·“指标治本”——按户数分配住宅面积 | 第19-22页 |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户均指标的相关内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 第23-38页 |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 第23-24页 |
·我国土地制度和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 | 第24-30页 |
·原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 第24-26页 |
·中国近代 | 第26-27页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第27-30页 |
·古代土地制度影响下的城市规划 | 第30-36页 |
·量地制邑,度地以居 | 第30-31页 |
·井田制和均田制 | 第31-34页 |
·里坊制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居住指标体系的特殊性 | 第38-52页 |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特殊性 | 第38-40页 |
·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38-39页 |
·为统治服务的城市规划 | 第39页 |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短暂 | 第39-40页 |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和内容 | 第40-41页 |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习惯做法的弊端 | 第41-42页 |
·居住指标体系的特殊性 | 第42-51页 |
·新中国居住指标起源 | 第42-44页 |
·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住宅指标体系内容 | 第44-47页 |
·控制指标运用中的不合理性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以“户”为基本单位的指标体系 | 第52-61页 |
·西方国家按户数住宅统计情况 | 第52-54页 |
·中美住宅统计指标内容 | 第52-54页 |
·中美房地产住宅统计指标比较 | 第54页 |
·户均住宅建筑指标的内涵 | 第54-57页 |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指标 | 第54-55页 |
·对住宅建筑面积的理解 | 第55-56页 |
·对家庭数量(户数)的理解 | 第56页 |
·户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户均指标与影响居住质量指标的关系 | 第57-60页 |
·影响居住区综合层次的主要指标 | 第57-59页 |
·影响居住区生态适宜性的主要指标 | 第59-60页 |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影响居住质量指标的关系推导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基于社会公平的户均指标 | 第61-73页 |
·住宅中的社会公平 | 第61-65页 |
·公平的概念 | 第61页 |
·中国的社会公平 | 第61-62页 |
·西方国家的社会公平 | 第62-64页 |
·公平分配住宅的社会期待 | 第64-65页 |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指标的意义 | 第65-67页 |
·对于“国六条”的再思考 | 第65页 |
·有助于确定合理的住宅面积 | 第65-66页 |
·避免房型过大带来的浪费 | 第66页 |
·有效的制止炒房现象 | 第66页 |
·有利于界定征收“资源税”的标准 | 第66页 |
·维系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 第66-67页 |
·保证“居者有其屋”的措施和建议 | 第67-73页 |
·规范居住区指标体系和房地产指标统计指标体系 | 第67-69页 |
·借鉴欧美国家住宅政策 | 第69-71页 |
·加强房地产业的法制建设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