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简评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理论基础 | 第27-41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7-31页 |
·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产业集群的类型和特征 | 第28-29页 |
·西方主要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 第29-31页 |
·我国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1-35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31-32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意义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32-33页 |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38页 |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5页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35-36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第37-38页 |
·种群理论 | 第38-40页 |
·种群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 第38-39页 |
·种群的概念和特点 | 第39页 |
·种群生态模型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 第41-54页 |
·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41-47页 |
·资源禀赋型 | 第42-44页 |
·市场拉动型 | 第44-46页 |
·传统延续型 | 第46-47页 |
·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47-51页 |
·政府主导型 | 第48-49页 |
·外资主导型 | 第49-51页 |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分析 | 第51-53页 |
(1) 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 | 第51页 |
(2) 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建筑陶瓷产业链分析 | 第54-68页 |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的内涵分析 | 第54-55页 |
·基于产业集群的建筑陶瓷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55-64页 |
·建筑陶瓷产业链上游核心构成要素分析 | 第56-59页 |
·建筑陶瓷产业链下游构成要素分析 | 第59-60页 |
·建筑陶瓷产业链核心环节——建筑陶瓷企业分析 | 第60-62页 |
·建筑陶瓷产业链相关配套机构和行业的分析 | 第62-64页 |
·建筑陶瓷产业链延伸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国内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 第68-85页 |
·国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68-72页 |
·西班牙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69-70页 |
·意大利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70-71页 |
·发展中国家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71-72页 |
·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2-82页 |
·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3-79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79-82页 |
·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 第82-84页 |
·国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82页 |
·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建筑陶瓷不同发展模式对本文研究的启迪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85-100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 | 第85-87页 |
·经济目标 | 第85-86页 |
·社会目标 | 第86-87页 |
·环保目标 | 第87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87-90页 |
·以政府控制为主导 | 第88页 |
·以市场调节为核心 | 第88页 |
·具体模式具体分析 | 第88-89页 |
·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 第89页 |
·兼顾循序渐进和长远性目标 | 第89-90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标准 | 第90-94页 |
·资源消耗方面 | 第90-92页 |
·环境污染方面 | 第92页 |
·经济效益方面 | 第92-93页 |
·社会和谐发展方面 | 第93-94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要素 | 第94-95页 |
·生产要素 | 第94页 |
·市场 | 第94-95页 |
·政府 | 第95页 |
·相关产业和机构 | 第95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类型 | 第95-97页 |
·政府主导的资源禀赋型 | 第96页 |
·政府主导的市场拉动型 | 第96-97页 |
·政府主导的传统延续型 | 第97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步骤 | 第97-99页 |
·开展可行性研究 | 第97页 |
·进行产业规划 | 第97-98页 |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98页 |
·建立职能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 第98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群软硬环境 | 第98页 |
·加大招商力度,提升进入企业门槛 | 第98-99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创新 | 第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以高安、法库和夹江为例 | 第100-117页 |
·基于不同集群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 第100-102页 |
·灰色关联分析在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的运用 | 第102-106页 |
·灰色关联分析数学模型基本原理 | 第102-105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第105-106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 第106-109页 |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边界的界定 | 第106页 |
·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数据获取 | 第106-107页 |
·集群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7-109页 |
·三个区域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第109-115页 |
·母序列和评价序列的选定 | 第109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9-110页 |
·数据无量纲性处理模型 | 第110页 |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第110-111页 |
·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第111-113页 |
·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8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保障策略 | 第117-136页 |
·自然资源保障 | 第117-118页 |
·原辅料自然资源状况及保障 | 第117-118页 |
·土地开发与利用 | 第118页 |
·能源供应与保障 | 第118页 |
·人力资源保障 | 第118-122页 |
·高端人才保障措施 | 第118-120页 |
·产业人才保障措施 | 第120-122页 |
·金融保障 | 第122-123页 |
·拓展融资途径 | 第122页 |
·强化风险意识 | 第122-123页 |
·技术保障 | 第123-128页 |
·技术保障策略 | 第123-128页 |
·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保障 | 第128-132页 |
·完善基础设施 | 第128页 |
·加快公共平台建设 | 第128-132页 |
·体制制度保障 | 第132-135页 |
·完善陶瓷工业管理组织 | 第132页 |
·强化陶瓷行业管理 | 第132-133页 |
·制定鼓励政策 | 第133页 |
·培育鼓励自主创新制度与机制 | 第133页 |
·建筑陶瓷产区政府应加强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 | 第133-134页 |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 第134页 |
·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 第134-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9章 中国(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 第136-158页 |
·中国(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背景及现状 | 第136-143页 |
·发展背景 | 第136-141页 |
·高安建筑陶瓷发展现状 | 第141-143页 |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第143-150页 |
·区位条件 | 第143页 |
·资源条件 | 第143-145页 |
·交通条件 | 第145-147页 |
·投资环境 | 第147-148页 |
·市场条件 | 第148-150页 |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 第150-155页 |
·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 第150-151页 |
·政府积极推动,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 第151页 |
·坚持规划先行,发展目标明确 | 第151-152页 |
·产业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 | 第152-153页 |
·高安陶瓷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 | 第153-154页 |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创新能力 | 第154-155页 |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经济促进能力 | 第155页 |
·模式发展改善建议 | 第15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58-163页 |
·全文总结 | 第158-16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0-161页 |
·研究展望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2-174页 |
附录 | 第174-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