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背景介绍与前假定 | 第16-23页 |
| ·经济背景与房地产发展 | 第16-17页 |
| ·房产市场和经济情况 | 第16页 |
| ·中国房产管理的演变 | 第16-17页 |
| ·提前定义 | 第17-19页 |
| ·重要分别定义 | 第17-18页 |
| ·维护方法定义 | 第18页 |
| ·对现在或者过去生存的建筑物的某些保持方法 | 第18-19页 |
| ·普通老房子的总情况 | 第19-21页 |
| ·民居建筑的现状及其居住条件 | 第19-20页 |
| ·老房子的处所情况 | 第20-21页 |
| ·财产与经济现状 | 第21页 |
| ·建筑、文化及历史价值的过程 | 第21-23页 |
| 第3章 西方国家的情况 | 第23-49页 |
| ·承认价值的过程 | 第23-33页 |
| ·西方国家保护遗产的历史 | 第23-27页 |
| ·近几十年的建筑价值因素 | 第27-31页 |
| ·西方国家建筑遗产的某些定义 | 第31-33页 |
| ·价值承认后的过程 | 第33-47页 |
| ·法律上的某些规定 | 第33-40页 |
| ·案例分析 | 第40-47页 |
| ·现实调查和出现 在西方的新的思路 | 第47-49页 |
| ·对目前问题的思考 | 第47-48页 |
| ·非物质遗产 | 第48-49页 |
| 第4章 中国的具体情况 | 第49-60页 |
| ·价值承认及其保护: 现况 | 第49-51页 |
| ·保护建筑: 定义 | 第49页 |
| ·实际情况: 受保护的建筑种类 | 第49-50页 |
| ·保护原则 | 第50-51页 |
| ·现有的从历史文化出发的项目 | 第51-60页 |
| ·成都基督教堂及周围环境(在东城根街与平安侨街之间) | 第51-52页 |
| ·文殊坊仿古人行街区 | 第52-59页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第59-60页 |
| 第5章 对成都传统民居的调查 | 第60-87页 |
| ·成都普通老房子的调查与清单 | 第60-83页 |
| ·具有很高价值,而且较易保护的传统民居 | 第61-77页 |
| ·具有较多的建筑与文化价值的某些地方 | 第77-81页 |
| ·已被拆除的 | 第81-83页 |
| ·老房子的居民对老房子的看法 | 第83-84页 |
| ·昆明某些传统民居的情况 | 第84-87页 |
| 第6章 价值承认分析的清点归纳 | 第87-96页 |
| ·第一调查结果: 为何不承认老房子为遗产之原因 | 第87-89页 |
| ·房屋状态 | 第87页 |
| ·房屋的处所情况 | 第87-88页 |
| ·经济现状/发展平台 | 第88页 |
| ·旅游发展带来的重要性 | 第88页 |
| ·房屋设计过去与现在的不同 | 第88-89页 |
| ·人们思想上关于房屋的概念 | 第89页 |
| ·第二调查结果: 老房子建筑的价值因素 | 第89-96页 |
| ·城市规划标准和城市个性的流失 | 第89-94页 |
| ·公共建筑物和它周围的环境: 整体的概念 | 第94页 |
| ·地方文化 | 第94-95页 |
| ·被保护建筑物的环境 | 第95页 |
| ·总结 | 第95-96页 |
| 第7章 与西方情况比较以及某些提出 | 第96-107页 |
| ·与西方情况比较以及某些考虑 | 第96-100页 |
| ·关于建筑物的材料和结构类型 | 第96-97页 |
| ·关于发展的速度和方式 | 第97-98页 |
| ·人们的思想进化 | 第98页 |
| ·相关法律和规则 | 第98页 |
| ·关于项目的种类 | 第98-99页 |
| ·关于项目的费用 | 第99页 |
| ·关于风俗习惯 | 第99页 |
| ·关于正确审美的思考 | 第99-100页 |
| ·关于修复以及修改方式 | 第100页 |
| ·新观念以及某些具体提出 | 第100-107页 |
| ·根据情况的特点提出某些做法 | 第101-105页 |
| ·关于经济方面的建议 | 第105页 |
| ·例子: 维护项目的发展阶段 | 第105-107页 |
| 结论 | 第107-109页 |
| 1. 研究所得结论 | 第107-108页 |
| 2. 论文的可能发展方向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 附图 | 第113-11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