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民俗村和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为例
| 1、绪论 | 第1-14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逻辑框架图 | 第13-14页 |
| 2 文献回顾 | 第14-18页 |
|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第14页 |
| ·乡村旅游有关概念 | 第14-15页 |
| ·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 ·共生理论 | 第16-18页 |
| 3 调研发现和问卷分析 | 第18-45页 |
|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 ·总体调研情况介绍 | 第19-20页 |
| ·北京调研情况 | 第20-28页 |
| ·贵州调研情况 | 第28-37页 |
| ·两地乡村旅游共同面对的挑战 | 第37-38页 |
| ·两地问卷结果比较分析 | 第38-43页 |
| ·总体评述 | 第43-45页 |
| 4 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和实施 | 第45-61页 |
| ·原则 | 第45-46页 |
| ·本土化的动力机制 | 第46-51页 |
| ·“分”和本土化 | 第51-54页 |
| ·“家”模式和“景”模式 | 第54-55页 |
| ·目的地政府对策 | 第55-57页 |
| ·市、区(县)政府 | 第55-56页 |
| ·乡镇政府 | 第56-57页 |
| ·乡村旅游俱乐部 | 第57-59页 |
| ·乡村旅游协会对策 | 第59-61页 |
| 5 结语 | 第61-63页 |
| ·本文观点的简要总结 | 第61-62页 |
| ·本土化和“分 | 第61-62页 |
| ·两种模式 | 第62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79页 |
| 1 中国乡村旅游问卷调查 | 第66-70页 |
| 2 问卷统计表格 | 第70-79页 |
| 后记 | 第79-81页 |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