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细胞生物学论文--细胞生物化学论文

心肌肌浆网膜的膜质微区对Ca~(2+)-ATPase的影响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33页
 §1.1 肌质网Ca~(2+)-ATPase的研究概况第9-17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功能第9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亚型第9-11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酶动力学模型第11-12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结构第12-15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调控第15-17页
 §1.2 质膜Ca~(2+)-ATPase第17-21页
     ·质膜PMCA的功能第18页
     ·PMCA的亚型第18-19页
     ·PMCA的结构第19-20页
     ·PMCA的调控第20-21页
 §1.3 脂筏的研究概况第21-30页
     ·脂筏的发现第21页
     ·脂筏的概念第21-22页
     ·脂筏的脂类基础第22-27页
     ·脂筏的蛋白质组成第27-30页
 §1.4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30-33页
第二章 肌质网的分离提取与鉴定第33-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材料第33-34页
     ·方法第34-35页
       ·肌质网囊泡的分离制备第34页
       ·质膜与线粒体的检测第34-35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Ca~(2+)转运活性测定第35页
       ·肌质网囊泡的电镜观察第35页
       ·蛋白含量测定第35页
 §2.2 实验结果第35-38页
     ·肌质网囊泡形态的观察第35-36页
     ·根据标志蛋白检测肌质网的纯度第36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Ca~(2+)转运活性第36-37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ATP水解活性及Thasigargin抑制Ca~(2+)-ATPase的ATP水解活性第37-38页
 §2.3 讨论第38-39页
第三章 位于脂筏特征结构中的肌质网Ca~(2+)-ATPase的功能活性第39-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材料第40页
     ·方法第40-41页
       ·肌质网囊泡的分离制备第40页
       ·肌质网来源的不溶于去垢剂的脂膜微区(SRICs)的分离第40页
       ·肌质网Ca~(2+)-ATPase的ATP水解活性测定第40-41页
       ·脂类分离与分析第41页
       ·免疫印迹分析第41页
 §3.2 实验结果第41-45页
     ·肌质网来源的不溶于去污剂的脂膜微区(SRICs)的鉴定第41-43页
     ·不同的去垢剂分离不同的SRIC第43-44页
     ·不同去垢剂处理分离得到样品ATP水解活性分析第44-45页
 §3.3 结论和讨论第45-47页
第四章 鼠脑质膜脂筏结构与Ca~(2+)-ATPase第47-5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材料第47页
     ·方法第47-49页
       ·差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第48页
       ·鼠脑蔗糖梯度分离纯化质膜突触体第48页
       ·鼠大脑脂筏的制备第48页
       ·7天SD鼠小脑原代培养细胞第48-49页
       ·从原代细胞中提取脂筏第49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9页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脂筏中蛋白质的分布第49页
 §4.2 结果第49-52页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脂筏结构的确定第49-50页
     ·提取微囊各组分蛋白含量的分布第50页
     ·PMCA和Na~+-k~+ATPase在各组分中的分布情况第50-51页
       ·质膜Na~+-k~+ATPase在各组分的分布第50-51页
       ·质膜Ca~(2+)-ATPase在各组分中的分布第51页
     ·培养原代细胞结果第51-52页
     ·PMCA和GM1在各组分中的分布第52页
 §4.3 讨论第52-53页
第五章 总结第53-55页
 §5.1 总结与讨论第53-54页
 §5.2 创新点第54页
 §5.3 进一步研究的实验设想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附录第63-64页
常用缩略语第64-67页
个人简介第67-69页
导师简介第69-71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文章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缺陷与优化设想
下一篇:多协议综合短信接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