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一、“非现场执法”的内涵 | 第11-16页 |
(一) “非现场执法”的界定 | 第11-12页 |
1、“非现场执法”的定义 | 第11页 |
2、“非现场执法”与“现场执法”的区别 | 第11-12页 |
(二) 法律依据 | 第12-13页 |
(三) “非现场执法”的重要意义 | 第13-16页 |
1、完善和发展非现场执法是科技强警的必然趋势 | 第13页 |
2、非现场执法重事实、重证据,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促进公正执法.. | 第13-14页 |
3、弥补交通管理空当,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严格执法 | 第14页 |
4、对潜在的违法行为人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 第14-16页 |
二、非现场执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 第16-24页 |
(一) 非现场执法的应用状况 | 第16-19页 |
(二)非现场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19-24页 |
1、技术上的问题 | 第19-20页 |
2、法律上的问题 | 第20-22页 |
3、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24-37页 |
(一) 对行政程序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告知的理解有异议 | 第24-27页 |
1、告知制度的含义,行政程序的重要意义 | 第24-25页 |
2、以杜宝良案件为例,交管部门应如何完善告知程序 | 第25-27页 |
(二) 证据意识淡漠 | 第27-32页 |
1、证据的特点 | 第27-28页 |
2、“电子眼”的证据证明力 | 第28-31页 |
3、取证方式不合法,影响证据的效力 | 第31-32页 |
(三) 设备安装缺少统一的标准 | 第32-34页 |
1、固定设备安装地点的选择 | 第32-33页 |
2、设备监测数值的标定缺少统一的标准 | 第33页 |
3、设备安装地点未考虑与交通标志配合使用 | 第33页 |
4、移动违法监测设备的使用缺少统一规范 | 第33-34页 |
(四) 执法相对人对交通法的不熟悉 | 第34-35页 |
1、对停车规定不熟悉 | 第34-35页 |
2、对限速规定缺乏理解 | 第35页 |
(五) 行政执法缺少人文关怀 | 第35-37页 |
四、国外非现场执法的状况给我们的启迪 | 第37-39页 |
五、非现场执法工作的改进措施 | 第39-47页 |
(一)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增强实际的可操作性 | 第39-41页 |
(二)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证据意识 | 第41-42页 |
(三) 注重法律程序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 第42-44页 |
(四) 提高非现场执法人员素质,增强人性化管理理念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