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论 王九思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8-11页 |
第一章 王九思的生平、著述与交游 | 第11-26页 |
第一节 王九思的生平活动与著述状况 | 第11-17页 |
一、家世背景,少年时代 | 第11-12页 |
二、仕宦生涯,九年沉浮 | 第12-15页 |
三、闲居四十载,寄情诗文曲 | 第15-16页 |
四、王九思的著述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王九思的交游 | 第17-26页 |
一、与挚友康海的深厚情谊 | 第17-19页 |
二、与七子派其他成员的交往 | 第19-23页 |
三、与白悦、李开先的忘年之交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王九思文学思想初探 | 第26-33页 |
第一节 崇尚汉唐的诗文观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宗苏学宋的词学观 | 第28-30页 |
第三节 顺情寄意的曲学观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王九思的诗歌创作 | 第33-51页 |
第一节 王九思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33-44页 |
一、忧民伤时,纪事存史 | 第33-36页 |
二、感叹身世,自述怀抱 | 第36-37页 |
三、徜徉山水,寄情田园 | 第37-39页 |
四、朋友之情,天伦之乐 | 第39-41页 |
五、节序、咏物、闲适及其他 | 第41-44页 |
第二节 王九思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44-51页 |
一、潜心学杜,格调高华,意境雄浑 | 第44-46页 |
二、追求情韵,工于白描 | 第46-47页 |
三、运笔不迫不露,闲雅蕴藉 | 第47-48页 |
四、语言不事雕琢,清新秀逸 | 第48-49页 |
五、博学古人之长,众体兼备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王九思的散文创作 | 第51-57页 |
第一节 杂记 | 第51-53页 |
第二节 赠序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碑传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王九思的词作 | 第57-63页 |
第一节 《碧山诗余》的题材风格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碧山诗余》的“诗化”与“曲化”倾向 | 第58-63页 |
第六章 王九思的散曲 | 第63-80页 |
第一节 《碧山乐府》的多重主题 | 第63-75页 |
一、抒情写志的士大夫曲 | 第63-65页 |
二、流连山水、钟爱自然的隐士情环 | 第65-67页 |
三、田园家居的真实记录 | 第67-69页 |
四、花间遣兴和宴集应酬 | 第69-70页 |
五、祝寿之曲和自寿之曲 | 第70-73页 |
六、闺情、咏物之作 | 第73-75页 |
第二节 《碧山乐府》的艺术风格 | 第75-80页 |
一、任真率意、豪壮雄浑的本色之美 | 第75-76页 |
二、用绮丽典雅的语言营造清新幽美的意境 | 第76-77页 |
三、炼俗为雅,本色与文采融合,气韵与词藻兼善 | 第77-78页 |
四、遵循曲律,音韵和谐,曲折有致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王九思的杂剧 | 第80-87页 |
第一节 《杜甫游春》:志士品格·诗人情怀·曲家本色 | 第80-84页 |
第二节 抒情短剧的鼻祖:《中山狼院本》 | 第84-87页 |
余论 王九思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 第87-91页 |
附录一 王氏世系简表 | 第91-92页 |
附录二 王九思生平大事年表 | 第9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后记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