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0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0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0页 |
第二章 理论回顾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机会主义经济人假设 | 第10-13页 |
·经济人假设及其局限性 | 第11页 |
·机会主义假设 | 第11-12页 |
·机会主义经济人假设 | 第12-13页 |
·利益集团理论 | 第13-17页 |
·利益集团的概念 | 第13页 |
·利益集团的形成和作用 | 第13-16页 |
·利益集团和政府的关系 | 第16-17页 |
·寻租理论 | 第17-21页 |
·寻租的概念 | 第17-18页 |
·企业寻租行为和政府寻租行为 | 第18-19页 |
·寻租行为的政府管制 | 第19-21页 |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1-26页 |
·公共政策的概念 | 第21-23页 |
·公共政策制定的利益分析 | 第23-24页 |
·公共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特殊利益集团扭曲中国房地产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 | 第26-50页 |
·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公共权力及其影响 | 第26-28页 |
·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公共权力 | 第26-28页 |
·多层委托代理的影响 | 第28页 |
·中国房地产业土地市场的特殊性 | 第28-34页 |
·“二元结构”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 | 第29-30页 |
·城市土地市场三级运行机制 | 第30-32页 |
·委托代理关系在征地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第32-34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 | 第34-38页 |
·二者目标函数不一致 | 第34-35页 |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 第35-36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 | 第36-38页 |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合谋 | 第38-41页 |
·“土地银行”成地方金库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结成利益联盟 | 第39-41页 |
·中央各部委之间的博弈 | 第41-42页 |
·政策效应的时滞性与外部性 | 第42-46页 |
·政策效应的时滞性 | 第42-44页 |
·政策效应的外部性 | 第44-46页 |
·公共权力寻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46-50页 |
·公共权力寻租的收益分析 | 第46-47页 |
·公共权力寻租的成本分析 | 第47页 |
·公共权力寻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特殊利益集团扭曲房地产公共政策的深层剖析 | 第50-61页 |
·生产要素非市场化 | 第50-54页 |
·土地仅仅是市场化的开始 | 第51-52页 |
·资金利率为政府严格管制 | 第52-53页 |
·劳动力部分非市场化 | 第53-54页 |
·收益市场化 | 第54-55页 |
·商品房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 | 第54-55页 |
·购房者的购房决策表面由市场决定 | 第55页 |
·市场成本由整个社会承担 | 第55-61页 |
·商业银行潜在风险巨大 | 第56-58页 |
·社会资源无效率配置 | 第58-59页 |
·房价过高民众福利降低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注释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