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几个性状的遗传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前言第10-15页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第15-21页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第15-16页
     ·试验材料第15页
     ·田间试验方案第15页
     ·栽培管理第15-16页
     ·取样方法与试样制备第16页
   ·田间观察与室内考种第16页
     ·田间观察第16页
     ·室内考种第16页
   ·实验室测定的主要品质性状与方法第16-17页
     ·籽粒含油率的测定第16-17页
     ·胚重比和胚油比的测定第17页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17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17页
   ·统计方法第17-21页
     ·平均数的统计方法第17页
     ·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的统计方法第17-20页
     ·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第21-68页
   ·亲本自交系第一代S_1与杂交组合F_1代生育期性状的观测结果第21-23页
   ·亲本自交系第一代S_1与杂交组合F_1代田间农艺性状的观测结果第23-25页
   ·亲本及其杂交组合F_1代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第25-29页
     ·亲本自交系第一代S_1百粒重的测定结果第25页
     ·亲本自交系第二代S_2和杂交组合F_1代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第25-29页
   ·亲本及其杂交组合F_1代含油率的测定结果第29-37页
     ·亲本自交系第一代S_1和第二代S_2成熟期籽粒含油率的测定结果第29-31页
     ·亲本自交系第二代S_2和杂交组合F_1代乳熟期籽粒干重含油率的测定结果第31-34页
     ·杂交组合F_1代成熟期籽粒的含油率、胚油比和胚重比的测定结果第34-37页
   ·亲本自交系第二代S_2和杂交组合F_1代乳熟期籽粒干重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第37-40页
   ·亲本自交系第二代S_2和杂交组合F_1代乳熟期籽粒鲜重含水率的测定结果第40-43页
   ·杂交组合F_1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3-45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力分析第45-59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方差分析第45-46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第46-55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第46-48页
       ·一般配合力(Gca)分析第48-50页
       ·特殊配合力(Sca)分析第50-54页
       ·成熟期籽粒含油率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效应值差异分析第54-55页
     ·总配合力(Tca)分析第55-57页
     ·遗传力分析第57-59页
   ·亲本及其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第59-68页
     ·杂交组合F_1与亲本及中亲值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第59-60页
     ·杂交组合F_1、亲本S_1成熟期籽粒含油率及其配合力的相关分析第60-61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第61-64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61-62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第62-64页
     ·杂交组合F_1代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第64-68页
       ·杂交组合F_1代单穗粒重的通径分析第64-66页
       ·杂交组合F_1代成熟期籽粒含油率的通径分析第66-68页
第三章 结论第68-71页
第四章 讨论第71-76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生长发育性状的特性第71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特性第71-72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乳熟期品质性状的特性第72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成熟期品质性状的特性第72-73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第73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分析第73-74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第74-75页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潮汕食管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p53之间关系的初步分析
下一篇:算法空间中离散对数逻辑研究与Shank算法IP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