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我国反倾销立法完善的必要性 | 第13页 |
| ·本文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2章 倾销与反倾销概述 | 第15-22页 |
| ·倾销的定义与特征 | 第15-18页 |
| ·倾销的定义 | 第15-17页 |
| ·倾销的特征 | 第17-18页 |
| ·倾销的种类 | 第18-19页 |
| ·反倾销措施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WTO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及评价 | 第22-35页 |
| ·WTO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实体规则 | 第22-28页 |
| ·倾销的认定 | 第22-24页 |
| ·损害的认定 | 第24-27页 |
| ·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27-28页 |
| ·WTO反倾销法律制度的程序规则 | 第28-31页 |
| ·反倾销调查 | 第28-30页 |
| ·反倾销措施 | 第30页 |
| ·行政复审与司法审查 | 第30-31页 |
| ·磋商和争端解决 | 第31页 |
| ·WTO《反倾销协议》的不公平性 | 第31-33页 |
| ·对WTO《反倾销协议》的展望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与国外规定的比较 | 第35-50页 |
| ·我国反倾销的现状 | 第35页 |
| ·我国反倾销立法概况 | 第35-37页 |
| ·我国《反倾销条例》的内容 | 第37-44页 |
| ·倾销的认定 | 第37-38页 |
| ·损害的认定 | 第38页 |
| ·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38-39页 |
| ·反倾销调查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分工 | 第39-40页 |
| ·反倾销调查的程序规定 | 第40-44页 |
| ·其他相关规定 | 第44页 |
| ·我国反倾销条例与WTO反倾销协议的比较 | 第44-48页 |
| ·我国反倾销条例受WTO反倾销协议的约束 | 第45-46页 |
| ·我国反倾销条例与WTO反倾销协议的差异 | 第46-48页 |
| ·我国反倾销条例与某些发达国家反倾销法的比较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完善 | 第50-70页 |
| ·我国反倾销立法总体评价 | 第50-55页 |
| ·重视累计评估 | 第51-52页 |
| ·严格时间限制 | 第52页 |
| ·确立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 第52页 |
| ·反倾销调查与反倾销措施的规定具有民族化 | 第52-55页 |
| ·《2004反倾销条例》实体方面的不足及完善 | 第55-62页 |
| ·倾销的认定方面的不足及完善 | 第55-58页 |
| ·损害的认定方面的不足及完善 | 第58-59页 |
| ·因果关系的规定的不足及完善 | 第59-60页 |
| ·公共利益条款规定的不足及完善 | 第60-62页 |
| ·《2004反倾销条例》程序方面的不足及完善 | 第62-69页 |
| ·调查程序有欠透明 | 第62-63页 |
| ·调查程序尚待科学化明确化 | 第63页 |
| ·一些具体的制度和程序急需补充和细化 | 第63-64页 |
| ·在司法审查的规定方面仍不甚明确 | 第64-67页 |
| ·在反规避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