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实验研究 | 第14-2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4-15页 |
·实验器材 | 第1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18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5页 |
·模型制作 | 第15-16页 |
·模型评价 | 第16-17页 |
·神经功能评分 | 第16页 |
·肌张力评定 | 第16页 |
·模型成功入组标准 | 第16-17页 |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康复训练 | 第17页 |
·电针治疗 | 第17页 |
·治疗时间和时序 | 第17-18页 |
3 疗效观察指标检测 | 第18-21页 |
·神经功能评定 | 第18页 |
·肌张力测定 | 第18-20页 |
·改良Ashworth的评定 | 第18页 |
·电生理描记 | 第18-20页 |
·CB、PV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20-21页 |
·标本的处理 | 第20页 |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观察标准与测量方式 | 第21页 |
4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5 结果分析 | 第21-28页 |
·大鼠神经功能评定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大鼠肌张力评定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22-23页 |
·电生理描记统计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CB检测结果分析 | 第24-26页 |
·脑干部位CB积分光密度总值 | 第24页 |
·颈膨大部位CB积分光密度总值 | 第24-25页 |
·腰膨大部位CB积分光密度总值 | 第25-26页 |
·PV检测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脑干PV表达积分光密度总值 | 第26页 |
·颈膨大PV表达积分光密度总值 | 第26-27页 |
·腰膨大PV表达积分光密度总值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43页 |
1 中医学对脑卒中(中风)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 第28页 |
2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概况 | 第28-32页 |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 第29-31页 |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基础研究 | 第31-32页 |
3 模型制作与模型评价 | 第32-35页 |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选择 | 第32-34页 |
·动物的选择 | 第33页 |
·模型制作过程 | 第33-34页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偏瘫肢体痉挛的评价 | 第34-35页 |
4 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 | 第35-36页 |
·治疗时机与时序的选择 | 第35页 |
·电针治疗 | 第35-36页 |
·穴位的选择 | 第35-36页 |
·刺激参数 | 第36页 |
·康复训练治疗 | 第36页 |
5 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6 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7 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影响 | 第38-43页 |
·GABA能中间神经元 | 第38-39页 |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与GABA中间神经元的关系 | 第39-41页 |
·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件 | 第52-66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52-63页 |
附件二:图片 | 第63-6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