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1.1 DNA与小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DNA与小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础 | 第11-17页 |
| ·DNA的结构和组成 | 第11-13页 |
| ·DNA与小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 第13-15页 |
| ·非共价键结合 | 第13-14页 |
| ·共价键结合 | 第14-15页 |
| ·剪切作用 | 第15页 |
| ·DNA与不同种类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 ·金属配合物 | 第15-16页 |
| ·药物分子 | 第16-17页 |
| ·有机染料 | 第17页 |
| §1.3 常用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 第17-20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7-18页 |
| ·荧光光谱 | 第18页 |
| ·拉曼光谱 | 第18-19页 |
| ·质谱法 | 第19页 |
| ·X-射线衍射技术 | 第19页 |
| ·核磁共振谱 | 第19-20页 |
| ·电化学法 | 第20页 |
| §1.4 壳聚糖的电化学研究 | 第20-22页 |
| ·壳聚糖的结构和组成 | 第20-21页 |
| ·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CTZAMB-CU(Ⅱ)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及DNA测定 | 第24-35页 |
| §2.1 前言 | 第24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 ·CTZAMB-CU(Ⅱ)与DNA的单扫描极谱图 | 第25-27页 |
| ·试剂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7页 |
| ·PH值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7页 |
| ·富集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7页 |
| ·扫描速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7-29页 |
| ·SSDNA和DSDNA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29页 |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29页 |
| ·干扰物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CTZAMB-CU(Ⅱ)的电化学行为 | 第30-32页 |
| ·CTZAMB-CU(Ⅱ)-DNA的电化学行为 | 第32-33页 |
| ·CTZAMB-CU(Ⅱ)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33-34页 |
| §2.4 样品测定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联苯胺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 | 第35-46页 |
| §3.1 前言 | 第35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 ·BZ与DNA的电化学行为 | 第36-38页 |
| ·PH值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8页 |
| ·TRIS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8-39页 |
| ·SSDNA和DSDNA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盐效应的影响 | 第40页 |
| ·扫速平方根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40-41页 |
| ·BZ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41-43页 |
| ·BZ与DNA结合数的测定 | 第43页 |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3-44页 |
| ·干扰物质的影响 | 第44页 |
| §3.4 样品测定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壳聚糖 | 第46-54页 |
| §4.1 前言 | 第46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 ·最佳条件选择 | 第47页 |
| ·PH值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壳聚糖的电化学行为 | 第48-50页 |
| ·扫描速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50页 |
| ·干扰物质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52页 |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2页 |
| §4.4 样品处理及测定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