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的形成条件与失稳机理研究--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关于“关键块体”的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大型崩塌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页 |
·主要研究创新成果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22-24页 |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 第22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页 |
·气象水文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36页 |
·地形地貌 | 第24-26页 |
·地质构造和地震 | 第26-27页 |
·地层岩性 | 第27-31页 |
·铁矿乡类似山体稳定性调查 | 第31-36页 |
·大佛岩山体稳定性地质调查 | 第31-33页 |
·箱子岩山体稳定性地质调查 | 第33-36页 |
第4章 滑源区山体变形历史与失稳前兆 | 第36-41页 |
·变形发展过程 | 第36-39页 |
·变形发展与开采铁矿的关系 | 第39-41页 |
第5章 鸡尾山滑坡基本特征 | 第41-65页 |
·滑坡边界、规模及形态特征 | 第41页 |
·滑源区结构特征 | 第41-47页 |
·T0 裂缝 | 第41-42页 |
·T1 裂缝 | 第42-43页 |
·岩溶发育带(北侧边界) | 第43-45页 |
·关键块体 | 第45-46页 |
·滑面特征 | 第46-47页 |
·接触面(滑面)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47-50页 |
·滑面(接触面)之上的砾状灰岩特征 | 第48-49页 |
·滑面(接触面)之下的炭质页岩特征 | 第49-50页 |
·滑坡堆积区特征 | 第50-52页 |
·铲刮区 | 第50-51页 |
·主堆积区 | 第51-52页 |
·碎屑流堆积区特征 | 第52页 |
·撒落区 | 第52页 |
·滑坡堆积区地球物理勘探 | 第52-65页 |
·横测线Ⅰ | 第53-54页 |
·横测线Ⅱ | 第54-55页 |
·横测线Ⅲ | 第55-56页 |
·横测线Ⅳ | 第56-57页 |
·横测线Ⅴ | 第57-58页 |
·纵测线Ⅰ | 第58-62页 |
·纵测线Ⅱ | 第62-64页 |
·物探成果分析 | 第64-65页 |
第6章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试验 | 第65-78页 |
·滑面以下的炭质页岩 | 第65-72页 |
·直剪试验 | 第65-66页 |
·携带式剪切试验 | 第66-67页 |
·电镜分析(SEM) | 第67-70页 |
·矿物成份分析 | 第70-72页 |
·关键块体-砾状灰岩 | 第72-74页 |
·变形弹性常数试验 | 第72-73页 |
·岩石常规三轴试验 | 第73-74页 |
·滑床中所夹的泥灰岩 | 第74-76页 |
·变形弹性常数试验 | 第74-75页 |
·单轴压缩强度及变形试验 | 第75-76页 |
·测龄试验 | 第76-78页 |
第7章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78-83页 |
·因素分析 | 第78-81页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78页 |
·岩性条件 | 第78页 |
·坡体结构条件 | 第78-79页 |
·岩体滑动条件 | 第79页 |
·地下水条件 | 第79-80页 |
·失稳前兆变形积累条件 | 第80-81页 |
·加速和促进条件 | 第81页 |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81-83页 |
·有利于崩滑灾害产生的坡体结构条件 | 第81页 |
·北侧岩溶发育带的促进作用 | 第81-82页 |
·关键块体的控制作用 | 第82页 |
·采矿活动的影响 | 第82-83页 |
第8章 滑坡稳定性物理模拟分析 | 第83-103页 |
·三维物理模拟概述 | 第83页 |
·建立概念型模型 | 第83页 |
·实物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83-98页 |
·试验相似系数 | 第83-84页 |
·试验模型设计 | 第84-87页 |
·模型材料的选取 | 第87-91页 |
·模型的制作及搭建 | 第91-98页 |
·采矿模拟过程 | 第98-102页 |
·“房柱法”采矿 | 第100-101页 |
·“连槽法”采矿 | 第101-102页 |
·结果分析 | 第102-103页 |
第9章 滑坡稳定性三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103-107页 |
·概述 | 第103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5页 |
·稳定性分析计算 | 第105页 |
·结果分析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2-113页 |
附录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