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及监测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和类型 | 第9-10页 |
| ·岩质边坡变形与破坏特征 | 第9-10页 |
| ·边坡变形破坏的分类 | 第10页 |
| ·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 第10-11页 |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岩体参数及计算模型 | 第11-12页 |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2-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参数、模型与方法的选择 | 第17-25页 |
| ·岩体的强度 | 第17-19页 |
| ·岩体的抗剪强度 | 第17-18页 |
| ·岩体力学参数研究方法评述 | 第18-19页 |
| ·岩体介质的力学模型 | 第19-21页 |
| ·边坡稳定分析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本课题选用的模型与方法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岩体边坡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法 | 第25-34页 |
| ·有限单元法原理 | 第25-30页 |
| ·物理方程及几何方程 | 第25-26页 |
| ·位移模式 | 第26-27页 |
| ·单元应力矩阵和刚度矩阵 | 第27-29页 |
| ·结点平衡方程及整体平衡方程 | 第29-30页 |
| ·编码法求整体刚度矩阵 | 第30页 |
| ·岩体构造摸拟 | 第30-31页 |
| ·程序 | 第31-32页 |
| ·程序特点 | 第31页 |
| ·程序框图 | 第31-32页 |
| ·子程序功能说明 | 第32页 |
| ·计算范围、边界条件和单元类型的选取问题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34-60页 |
| ·工程概况 | 第34-41页 |
| ·柴石滩水库溢洪道高边坡概况 | 第34页 |
| ·典型剖面选取 | 第34-36页 |
| ·单元划分 | 第36-37页 |
| ·参数选取 | 第37-40页 |
| ·边界条件及摸拟 | 第40-41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58页 |
| ·坐标系及结点坐标 | 第41-42页 |
| ·应力、应变计算成果 | 第42-57页 |
| ·成果分析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高陡岩质边坡监测方法的研究 | 第60-73页 |
| ·监测的设计原则 | 第61-62页 |
| ·监测内容与方法 | 第62-66页 |
| ·施工期的边坡工程问题 | 第62-63页 |
| ·监测内容 | 第63页 |
| ·监测方法 | 第63-66页 |
| ·柴石滩水库溢洪道高边坡监测的建议 | 第66-73页 |
| ·监测内容和方法 | 第66-67页 |
| ·仪器清单(表5.1) | 第67页 |
| ·监测网点的布设 | 第67-68页 |
| ·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 | 第68-70页 |
| ·监测网的施工工序和仪器埋设(图5.2) | 第70页 |
| ·监测周期 | 第70-71页 |
| ·应提交的数据与图件 | 第71-72页 |
| ·信息反馈制度 | 第72页 |
| ·监测网点布置技术要求 | 第72-73页 |
| 结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附录:平面三角形有限元程序清单 | 第80-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设计工作情况 | 第90页 |